中国的资源分布和电力负荷面临着巨大的反差。西北等地能源资源丰富,但因交通等瓶颈难以出口。此外,华东等电力负荷中心频繁缺电,形成一定时期内煤电油运整体紧张的严峻考验。
中投顾问新能源分析师蒋谦告诉早报记者,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仍处于工业初级阶段,能源需求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并不像美欧那样集中在个人用户。以UHV为发展基础,既基于中国电网原有的发展,又符合中国工业为主体的需求阶段。
就目前国内智能电网的具体发展规划并不完全明朗而言,各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身上。电网公司被认为是未来智能电网发展的责任主体。
“我们对互动的看法实际上是开放的。这是未来智能电网投资的重点方向吗?智能电网不一定是一个电网公司的事,而是新能源、新客户、新电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也不是只有插座接入互联网才叫智能电网。应该说,谁在经济上做得最多,谁就有优势,这里存在竞争和互补的关系。”李瑞卿告诉早报记者。
这个说法挺让人意外的。李瑞卿告诉早报记者,应该说,只要有通信网络,就有信息交互的条件,比如使用无线3G网络。
按照吴建东对智能电网的解释,应该借鉴欧美的经验,在中国建设略有不同的“电力光纤复合电缆网”。在这个光纤电网的基础上,传播“宽带”信息成为可能。此外,“根据政策开放程度,未来电网将逐步开放宽带、电视盒子通信等业务。”
其实按照最想的状态,目前的电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应该是融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实现全面的合并。“当时,只要在终端安装足够多的插座和电池,不同的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给自己的电动车、空调等设备充电甚至放电。”这样不仅最经济,还能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但这种理想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电网和电信网在最终网络信息功能的应用上存在竞争,其实我觉得应该认识到它们还是高度互补的”,李瑞卿告诉早报记者。比如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用无线网络传输比较经济。电信网络在成本和便利性上有很大优势。但是,比如在上海这样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铺设具有复合通信功能的电线会比建设无线网络更经济高效。
“如果再往前看,50-70年后,我们的能源将由受控核聚变电站提供,而不是现在的核裂变电站,这是全世界能源战略前沿的共识。”李瑞卿向早报记者讲述了未来人类利用新能源的方向。
“智能电网的核心是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大规模使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大规模实现节能减排。”李瑞卿向早报记者强调,近几十年来,需要解决的是以电力为使用形式的新能源的发展。
目前美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思路是:首先启动新能源战略,包括支持太阳能、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此外,对个人用户实施分布式能源管理,实现能源的“上传”和“下载”。目前,智能电网项目包括铺设或更新3000英里输电线路,为4000万美国家庭安装智能电表。
正如美国专家指出的,随着配电系统进入计算机时代,现代数字电网将使美国的能源消耗减少1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并节省800亿美元的新建电厂费用。根据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17.55,-0.02,-0.11%)国家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仅使用数字仪表设置家庭温度并纳入价格信息,每年就可以减少15%的能耗。
业内预计,2020年中国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6亿千瓦。煤、水、风等能源资源和生产力分布很不平衡,决定了我国具有大规模集中开发、远距离输电的特点,迫切需要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
对于未来的智能电网,吴建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洲际能源互动网络计划”,其框架是基于一个全球互动升级标准,实现中国电网系统的互动改造。同时,这一体系的标准包容了洲际互动电网的建设,可以将东亚、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甚至非洲、大洋洲的电力行业和相关能源行业互联融合,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融合。
李瑞卿告诉早报记者,智能电网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这将是一场长期的、有影响力的产业革命,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