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应谨防技术创新的陷阱

   2023-01-11 工业品商城111
核心提示:残酷的市场竞争迫使我们必须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领先是我们能想到的最直接有效的路径。因此,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上花费大量资金,华为、奇瑞等企业的RD投资超过销售收入的10%。然而,事实表明,即使先完成了技术创新,也不能保证企业能够获得领先优势。从实现技术创新到引领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受

残酷的市场竞争迫使我们必须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领先是我们能想到的最直接有效的路径。因此,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上花费大量资金,华为、奇瑞等企业的R&D投资超过销售收入的10%。

然而,事实表明,即使先完成了技术创新,也不能保证企业能够获得领先优势。从实现技术创新到引领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

对外,大部分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并不能很快被市场接受,需要一个逐渐被市场认可和接受的过程。从企业内部来说,即使企业在技术上完成了技术创新,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需要新的专有设备的投入,员工需要培训新的技能。技术转化的巨大成本和企业技术学习的路径依赖形成了企业技术能力的刚性,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新技术的应用。因此,在原有技术和新技术面前,企业面临着艰难而痛苦的选择。

此外,技术创新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商业运作的成功。产品的商业化运营还需要企业的投融资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的配套支持和保障,甚至需要在营销和广告上的巨大投入。这些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薄弱,都无法引领创新。

分析日本、韩国和台湾省企业的崛起,作为市场的跟随者和落伍者,大多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代工到创造的艰难成长过程。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一直在积极引进技术,但我们的引进有两个致命的偏差。一种是重硬件轻软件(技术和管理),一种是重引进轻吸收,结果往往是引进-落后-再引进-落后。所以,虽然我们积累了3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中国并没有真正出现一批世界级的制造企业,中国的整体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对于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来说,目前迫切需要的不是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是以持久战的心态脚踏实地的模仿和学习,从而在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基础材料、基础机械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精益制造、柔性制造等方面积累和提高我们的基础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市场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非均衡市场。我们发达的省市已经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我们落后的省份还和一些落后国家在一个起跑线上。东西部的差距,城乡的差距,日益融合的国际市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纵深的市场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不仅需要能够挺进欧美的创新产品,还需要大量能够满足我们西部和农村市场需求的基础传统产品。这些传统产品没有创新和技术,但在成本和质量上仍然是传统的。面对如此深刻的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并不是我们成长的唯一选择。

从产业分工来看,个性化的过剩经济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灵活性和速度的竞争。规模不再是优势,单个企业的能力越来越难以支撑对灵活性和速度日益复杂和残酷的要求。于是,企业开始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通过供应链的强强联合来弥补自身能力的薄弱,通过供应链组建虚拟企业来增强竞争的灵活性和速度。技术研发、制造、营销、服务都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成功的创新可以使企业实现华丽转身,甚至成为行业的领导者。然而,技术创新就像刀尖上的华尔兹。如果没有扎实的脚力,转身的冲动只会加重刀尖的刺伤,甚至一个不小心就会导致全盘皆输。

事实上,技术创新的成功率相当低。即使在美国,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也只有5%,技术开发的成功率也只有50%。根据曼斯菲尔德对美国三大公司的调查分析,60%的创新能取得技术上的成功,但只有30%的项目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只有12%的项目最终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保持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创新完成后,企业需要开发相关的专用设备进行批量生产,需要对自己的员工进行特殊技能的培训。产品上市后,还需要巨额资金进行市场培育和宣传等。更令人苦恼的是,新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何时能成功商业化,能否创造经济效益,都还是未知数。

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企业仔细审视我们脚下的努力能否承受创新的重量:我们是否有明确的创新战略?有效的创新机制?我们能识别出真正商业化的、适合企业能力的创新机会吗?我们有能力持续投资创新吗?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