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威尔电子工程有限公司系统集成设计部经理单大勇在谈到楼宇自动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时说:“一个完整的空调控制系统包括送风系统、回风系统、控制点等部分。整个系统造价不菲,普通项目也就几万元。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在运营过程中对楼宇的智能系统进行‘减法’,只提供基本的监控系统,不安装配套的控制设备,整个工程造价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业主选择了这么简单的方案,看似省钱,却失去了楼宇自动化智能控制的本质,整个楼宇自动化系统失去了意义。”平静的语气掩饰不了内心的担忧。
经过查阅综合布线、安防系统、消防系统等智能化相关领域的设计标准。,记者发现《综合布线工程技术规范》(GB50311—2007)、《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等设计标准均已发布,这些标准均已加冕。建筑自动化的设计规范在《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中只是零星提及,并没有像以前的综合布线和安防系统那样形成系统完整的工程指导性规范。
事实上,在建筑自动化领域,除了设计标准的缺失,施工、验收等工程环节的很多配套标准还处于真空地带。技术人员在操作时,经常出现随意性大、随意套用标准的现象,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此外,楼宇自动化行业的产品和应用规范尚未建立,部分系统的开放协议标准尚未制定。一些国外公司把在国际上生存空间不大的私有协议产品倾销到中国,给以后的系统维护和升级带来很多麻烦。“目前这个市场起步时间不长,各方面发展都不是很成熟,缺乏相关的市场准入法规,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全国智能建筑与住宅数字化智能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永刚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北京海威尔电子工程有限公司业务部总监李曼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相对于技术门槛较低的楼宇对讲产品和视频监控产品,楼宇自动化产品的技术门槛较高。没有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学科的人或企业,很难进入角色,在行业中立足。目前业内大家公认的,能提供可靠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楼宇自动化企业,除了江森自控、西门子、霍尼韦尔等几家知名跨国公司外,国内只有同方、太极、海湾等少数几家有实力的企业。行业内大量的技术资源和用户资源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整个市场还不是很活跃,远没有像楼宇对讲、安防监控等行业那样群雄争霸的局面。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楼宇自动化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还远未完善。缺乏相应的标准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乐观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对于上述说法,很多业内人士都有同感。在张永刚看来,专业和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只是缺乏建筑自动化标准的原因之一。在楼宇自动化行业,负责标准制定的单位不明确,没有相应的人对标准进行统筹安排,是标准出台的最大障碍。他认为,楼宇自动化行业涉及的学科比较复杂,自动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都与之相关。在很多问题上,每个部门都有一定的话语权。然而,一旦楼宇自动化工程标准、产品准入标准制定和评估等细节问题落实后,由谁来负责这些工作,业界并未达成统一结论。长期以来,产品的标准化工作没有一个归口单位管理,大量与标准相关的工作没有开展,工程标准和产品准入标准的制定也被搁置一旁。
没有规则,方圆。西门子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欧美、日本等国家的智能化起步较早,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标准和产品准入标准。这些标准在规范企业行为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使整个行业的工程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些国家的许多楼宇自动化产品在安装多年后仍能自由运行。这么稳定的产品质量,恐怕我们是赶不上了。
可喜的是,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全国智能建筑和住宅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建设领域数字化技术标准的修订,完善现有标准体系;同时,委员会将代表中国与外方代表进行技术工作对接,指导行业的生产研发、项目实施、城市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张永刚向记者透露,建筑自动化缺乏标准只是智能建筑标准问题的一个方面,该领域还存在标准滞后、不健全的情况。委员会将对行业内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