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通过三年建设,将中科院北京地区20个研究所总价值超过20亿元的大型仪器设备纳入基地服务目录,确保纳入服务目录的资源设备开放共享率达到70% ~ 100%;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在保证完成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基地三年服务企业数量不少于2000家。“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基地签约授牌仪式上,中科院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委书记言和对基地建设充满信心。
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最高的科学技术学术机构,研究领域齐全,科技条件、资源、人才优势明显,所属研究所在基础研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新材料研究、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综合研究优势。
据了解,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科技实力最强,学科建设相对完善,拥有43个研究支撑机构(含38个研究所),20个拥有大型仪器设备的研究所,占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总数的40%。
中科院拥有大量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其中,北京区域研究院科学仪器设备总资产约53.6亿元,40万元以上科学仪器设备2121台,总资产27亿元,10-40万元科学仪器设备5629台,总资产10亿元。
除了大量的科学仪器设备,中科院还拥有大量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占中科院实验室资源总量的54%。在北京38个科研院所中,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代表的国家实验室4个,以半导体超晶格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7个,以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为代表的中科院重点实验室36个。在国家实验室(含中科院)中,北京地区约占总数的一半,在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工程中心中,北京地区约占总数的42%。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上述实验室(工程中心)共承担国家“973”项目1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4项。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科院的科技资源仅仅服务于科研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它们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项目总经理、中科院北京分院院地合作处处长、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晶坦言,“过去中科院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比较少。”
事实上,中科院在推动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方面一直不遗余力。多年来,中国科学院的许多研究所,包括高能研究所、理化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过程研究所等。,已经为企业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相应服务。
然而,中科院的科技资源在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方面仍然不足,实验室设备闲置、企业找不到门道的现象仍然很多。"有三个主要的瓶颈。"据李晶分析,“一是缺乏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的激励机制;二是缺乏有效的专业运营机构;第三,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
“我们建设这样一个基地,是为了打破制约中科院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的瓶颈,促进中科院科研仪器设备在社会上的共享。”李静说。
事实上,中科院渴望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并在具体工作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言和说,今年4月,为帮助中国中小企业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科院决定向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为期一年的免费分析测试服务,帮助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在这个“中科院科研设备开放服务平台”上,有中科院大型仪器区域中心46个单位的1020台大型仪器设备,免费向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开放。
为响应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号召,中科院及时启动了“科技创新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开通这个平台是特别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一环。未来一年,各类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免费的分析测试服务,从而帮助企业解决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建设,是中科院科研装备服务平台工作的又一具体支持和体现。”言和说,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作为首都的科技条件平台,在帮助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更加完善,目标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显著。
目前,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基地的发展目标、总体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发展计划,统筹协调基地工作。在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建立基地的专业运行机构。
基地还将成立专业运营机构和专家委员会。据悉,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基地的专业运营机构,主要负责基地的建设、运营、组织、管理、规划、监督和协调,重点是基地整体形象的提升和基地运营体系的框架。通过积极的市场开拓,努力打造具有中科院特色的科技资源运营机构。
专家委员会主要由相关单位科研部门、检测中心或公共实验平台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为基地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咨询和建议,对申请基地各类检测资金的项目进行评审。
近期,北京分公司还将组织第一批基地会员单位挂牌仪式,并向会员单位授牌;同时开通基地网站,建立成员单位简报制度。
此外,基地建设将汇集不同领域各研究所的优势,为市场提供服务。目前,根据中科院北京所的情况,建立了软件中心、材料中心、生物医学中心、可持续发展中心四个模块。专业机构主要通过自营和委托代理运作的方式向市场提供服务。下一步将组建一批有运营经验的运营团队。
李晶表示,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建设的目标是促进中科院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更好地向企业和社会开放,避免仪器资源重复购买和浪费,提高利用率。通过中科院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的开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带动性和支撑性作用。
据了解,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将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能源环境等北京市重点科技发展领域,,并构建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市科委专业中心等中介平台之间的交流工作机制,挖掘企业需求,着力建立企业与实验室单位之间的良好运行机制。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包括检验检测、设计和提供检测方法、制定标准、分析检测报告、新材料试制、新菌株培育、药理试验等在内的综合服务。,以进一步提高转运中心的工作能力。
据悉,目前中科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已经能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比如,针对中小企业,基地成员可以提供检测、认证、委托研发、技术转让、咨询培训等服务。对于大型企业,基地可以提供合作研发、共建工程技术中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等服务。
“2009年,基地将完成中科院北京所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调查,重点选择12个开放程度最高的研究所作为基地建设试点,启动基地建设工作。”李晶介绍,“通过试点,12家研究所总价值超过14亿元的仪器设备纳入北京市科委服务目录,开放共享率提高到70% ~ 100%,实现了为1000多家国内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目标。”
李晶表示,要充分发挥基地的开放效应,必须加强对基地的有效管理和运营。随着基地的全面启动,北京分院和北京市科委将在基地的管理和运营过程中发挥相应的指导和管理职能,通过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与专业中心的互动,引入专业孵化器和二级运营服务站,充分挖掘企业需求,推动实验基地向企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