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创时代主办的2009中国国际医疗电子大会(CMET2009)日前在深圳举行。作为国内唯一专注于医疗电子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专业论坛,本次大会吸引了包括TI、ADI、Actel、Xilinx、丰和、Intel、EVOC在内的国际医疗电子核心技术和系统提供商。赛迪顾问半导体研究中心总经理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上海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闫壮志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为与会的数百位嘉宾献上了一场医疗电子技术的盛宴。
赛迪顾问半导体研究中心总经理李以“中国便携式医疗电子市场分析与预测”为盛会拉开序幕。基于赛迪顾问的调查数据,李从家用和医用便携式医疗电子两个方面对市场进行了分析。李指出,家用便携式医疗电子产品因其需求范围广、需求量大、价格逐渐降低而实现了快速增长,从而以绝对优势占据了中国便携式医疗电子市场的半壁江山。便携式医疗电子产品因其较高的平均售价和快速稳定的需求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便携式超声设备等基础医疗设备的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医用便携式医疗电子市场的快速扩张。
随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晓庆博士分别介绍了医疗器械的市场特点、产品R&D体系、R&D模式及其发展,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医疗电子行业的对比。他通过对医疗电子产品的创新过程和核心竞争力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市场监管和门槛、产品化的全过程和管理、医疗电子产品的硬性要求的详细介绍,为国内有意进入医疗电子行业的人士指出了可能存在的机遇和风险。
4月16日,世界风电巨头维斯塔斯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V60-850 kW风机正式下线,并宣布维斯塔斯将在今年年底斥资30亿元人民币进入中国风电市场。面对外资企业在中国风电行业不断下滑的市场份额,维斯塔斯此举无疑显示了其拓展中国市场的雄心。
“很多企业的热情不减,证明这个市场还是有利可图的。但目前风机制造业产能过剩已成定局,竞争会更加激烈,价格战不可避免。”秦海燕指出。目前,中国有70多家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仅金风科技、华锐风电、董琦、SAIC四大龙头企业就拥有12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而预计2009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仅为800万至900万千瓦。
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石鹏飞日前也对媒体表示:“风电设备制造领域已经过热,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产能过剩。”根据中国风能协会提供的数据,除台湾省省外,2008年全国新增风机5130台,装机容量约62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9%。看来国内风电行业的市场容量还是蛮大的。但石鹏飞表示,装机量增速肯定会放缓,因为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基数已经很大了。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由于国产风机运行不稳定,风电场安装后无法发电;或者因为电网接不上,产生的电无法向外输送。这两个因素导致风电场装机容量无法有效释放,风电开发商无意扩大规模,市场容量增速放缓是自然的。
中国大型风电场开发商之一的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孝生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风能展览会暨研讨会上表示:“事实上,中国风电机组的发展滞后于风电发展的速度,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目前,虽然国内风机制造业遍地开花,但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风机是供不应求的。”
“在2007年到2008年的两年时间里,我们不止一次遭遇国内企业交货不及时,设备不到位,机组调试时间长,调试机组运行考核不合格,导致项目不能按时投产发电。即使是国内投产的机组,也出现过很多重大质量技术故障,比如轮毂主轴问题、轴承问题、齿轮箱故障、电机故障等。"
杨孝生说,“粗略估计,国产机组的可用率比国际先进品牌低7%左右。如果个别厂家机组运行不稳定,维修不及时,可用率会更低,用户会因此蒙受巨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风电大规模开发的时间不长,目前机组运行时间还不到机械设备质量故障的高发期,再过几年,潜在的质量隐患就可能完全暴露出来。因此,提高产品质量迫在眉睫。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史教授也对《中国能源报》表示,目前国内大型风机上马太快,导致很多风机制造商都在搞大型风机组装。但质量仍受制于整体设计水平不高、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缺乏等诸多因素。
目前风力发电机的关键部件严重依赖国外进口,洋货“水土不服”也无计可施。“罢工”现象频繁发生,比如不知道国外的螺丝要拧多少次,导致机器组装不上,国外的散热器无法适应国内风电场的低温等。对此,史玉立表示,目前我国从事风电设备制造的企业有70多家,大部分从事整机生产,专门从事轴承、叶片、控制系统等零部件的企业不到10家。虽然备件供应有所缓解,但结构性失衡依然存在。2009年,主要零部件供应依然紧张,尤其是高质量的零部件仍然稀缺,一些要求较高的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
秦海燕在此分析称,大多数企业进入整机制造行业,是因为很多企业认为风机制造门槛低,投资沉没成本相对较小,利润高于其他机电产品。零配件门槛高,产能建设时间长,供应增长相对缓慢。但从长远来看,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是大势所趋。
“即将出台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加大了对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其初衷是引导风电产业市场朝着整机生产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均衡发展的方向发展”,史丽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