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国内钢铁行业的信息市场进一步扩大,这使得国内提供钢铁行业信息服务的企业有更好的机会“抢占先机”。在规划出台之前,许多钢铁企业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从纵向深化和横向拓展两个方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纵向深入阵营中,主要有首钢、济钢、马钢、兴城特钢、湘钢、通钢、程刚钢铁、连刚钢铁、杭钢、昆钢,计划扩大对主要生产线的MES(制造执行系统)、计量测试系统、运输系统、产销一体化系统的投资。开展横向信息系统建设的企业主要有宝钢、WISCO、衡阳钢管、通钢、天钢、兴澄特钢、湘钢、马钢、程刚、新兴铸管、涟源钢铁、兴钢、首钢、济钢、昆钢、攀钢、重钢、东北特钢等。他们计划进一步扩大信息覆盖面,弥补还没
过去,钢铁行业的信息化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信息化、钢铁物流信息化和制造过程管理信息化。现代钢铁工业发展到今天,其信息化内涵远不止这些方面。可以说,钢铁行业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例如,钢铁工业的软件不仅是设计产品和改进工艺的工具,也是钢铁技术和工艺创新的载体。新技术、新工艺的思想表达,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才能实现。钢铁行业涉及行业广泛,产业关联度高。只有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钢铁行业,实现两化融合,是一篇大而难的文章。过去,信息化在中国钢铁行业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鞍钢1.78米米热冷连轧机和1.78米冷连轧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自主设计和生产的,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WISCO第三炼钢公司实现全自动转炉无铁水剥离炼钢。ERP系统在一大批重点钢铁企业得到广泛应用,MES制造执行系统、信息编码系统等信息化应用技术为提高生产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化融合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专业软件人才的培养,二是两类产业政策的协调发展。
中国信息化改造钢铁行业,实现两化融合的关键一步是培养既熟悉钢铁行业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据相关调查研究,未来十年中国先进软件产业的人才缺口将达数十万。缺口很大一部分是钢铁等传统行业的专业软件人才。软件行业的知识更新非常快,软件人才吃的是“青春饭”。一般三十多岁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是无法晋升到管理层或者高级工程师的,所以很有可能转行。熟悉钢铁行业,精通信息技术的,必须有较长的工作经验。目前,如何从国家战略层面和企业发展层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解决两化融合急需的大量专业软件人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中央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这将有利于这类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两化融合的另一个关键是如何处理政府资源在这两类产业政策中的分配: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电子产业是高科技产业的代表,钢铁产业是传统产业的代表。针对这两个行业,如何合理配置中央政府的资源,是发挥信息技术在钢铁行业中作用的一大难题。各行业的产业政策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同的产业政策之间像各种产品一样存在竞争。从现实情况看,电子信息产业获取资源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从绝对值来看,中央政府对电子资金的拨款在逐年增加,但电子资金占中央政府收入的比重较低。电子等高科技行业获得的实际资源仍需大幅提升。
只有给予我国信息技术企业更多的支持,才能为钢铁行业信息化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可喜的是,作为传统产业的钢铁行业涌现出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如宝钢、鞍钢、WISCO、首钢、包钢、太钢、马钢、攀钢、通钢、昆钢、广钢等,一批骨干企业相继成立了信息工程技术公司、自动化公司、电子技术公司和通信工程公司。这些具有传统工业血统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生力军。
根据规划,中国钢铁行业布局将得到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后,钢铁行业信息化将取得较大进展。在现有统计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技术,突破了信息深度分析和钢材需求预测模型方法,建立了行业监测预警系统。要培育更多的信息服务企业,设计成套的信息产品和钢厂重点产品,扩大从事钢厂信息工程的自动化公司群体。他们鼓励使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模型技术和虚拟技术,并为钢厂围绕节能降耗和气体、液体和固体排放再利用技术建立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提供高效服务。
中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21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为4.53亿吨,直接出口相当于6000万吨粗钢,占世界钢材贸易的15%。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利润达到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从业人员358万人。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求,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工业有力地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为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钢铁行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整体产能过剩。截至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过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部分高等级重点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钢铁企业大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城市,受环境容量、水资源、交通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制约严重。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到100万吨,前五大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的28.5%。第五,资源控制薄弱,国内铁矿石资源品位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材经销商有15万以上,有很重的投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