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台机床分别是“11轴5联动立式铣床复合加工中心”和“14轴5联动卧式铣床复合加工中心”。广泛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和装备制造,如加工飞机发动机壳体、导弹壳体、船用螺旋桨和发电设备中的大型叶片等。在世界上,只有三四家外国公司能够提供这些大型高精度和复杂加工的机床。在国内,完全国产化还是空白,处于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依托大连杨光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大连德科首次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的完全国产化,结合昆明泰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光机电一体化创新,其核心“大脑”——数控系统、“四肢”——转台、铣头等关键功能部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数控系统采用光纤总线技术,可实现多达32轴的有效协调,控制频率可达每秒2000次。相当于每秒钟向机器发出2000条指令,任何微小的动作都由程序设定,保证加工精度。铣头和转盘相当于厨师的刀。它们的移动和定位精度越高,加工精度就越高。这两台机床的“切割精度”达到万分之一——性能优于国外同类设备,但技术路线大相径庭。采用大连首创的电机直接驱动技术。可以说,总线式数控系统和直驱式关键功能部件彻底突破了制约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发展的两大瓶颈。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国,目前约占全球产量的40%。中国有240多家平板玻璃企业。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153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浮法玻璃占平板玻璃总量的84.56%。随着中国平板玻璃产能的快速增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随着我国彩车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中国玻璃工业的国际化,对电气自动化产品和技术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一方面,国内浮法玻璃企业承接国外玻璃项目,国外用户会对自动化产品提出国际化要求;另一方面,国外玻璃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带来了国际先进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和技术,为国内玻璃企业提高电气自动化设备和水平提供了范本。
中国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文分析了原料、熔炼、成型、退火和冷端的电气自动化现状。
目前国外技术多用于高档玻璃的配合料技术。国外著名供应商有德国EME公司、ZIP公司、芬兰RautePrecision公司,多用于高端玻璃生产线。比如洛玻的超薄玻璃线,浙江巨石的玻璃纤维线,采用EME技术,西门子控制设备;CSG、TBB、明达、福耀等的浮动法线。采用芬兰RautePrecision公司技术。这些技术和设备符合欧美和国际电工的认证标准,因此可以在世界各地成功推广和销售。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浮法玻璃的配料质量和产品档次。当然,随着我国自主研发水平的进步,原料输送、储存、称重、混合、控制、质量监控等整体电气自动化技术和设备已接近世界水平。据知,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子称重系统,动态精度超过1/1000,静态精度超过1/2000,已在国内外部分浮线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