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器领域的研究,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电器设备的知识,还要有信息的基础知识。所以这几年有很多这方面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耿英三说,“我们的学生在智能化、自动化方面有很强的开发能力。在智能电器专用集成电路的研究中,核心技术都是自主开发的。研究生毕业后会留下来做这个工作。从开始到现在,该研究方向培养了64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近20名,特别是一大批中青年人才,成长迅速,成为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研究团队成员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1人,杰出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2人。
“我们当时毕业的几个博士生,现在基本上都在国内重要的开关设备公司和研究机构担任要职。”说起实验室的人才培养,耿英三如数家珍地给记者详细讲述了课题组的做法。
作为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王建华非常重视研究过程中的教育功能。他要求基础教育要扎实,学生要勤奋踏实,导师要经常指导监督。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新事物、新方法的敏感性和发现能力。在这里,研究生的培养率先采用集体导师的做法,充分发挥博士生的作用。博士生可以根据导师的要求,带领一个研究团队,制定研究计划,决定部分项目经费的使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题组师生之间有一个学术研讨会。学生说,老师评,渐渐形成了一种“只认真不把人放在眼里”的氛围。有时候,人们会因为一个“吵”的话题而面红耳赤,但大家都很投入,很开心。
“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包括老师,都应该定期讨论,结果很好。因为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所以我们研究生找工作非常方便容易,工作也比较好。而且经常会有一些情况,就是一个学生找的工作和他在学校做的工作不完全一致,但是企业愿意接受他。因为他了解课题组里研究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基础,很容易适应需求。”荣哲说。
任何卓越成就的取得,没有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团结协作的人才队伍,无异于痴心妄想、纸上谈兵。
在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这样一群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团队工作的科研先锋。借助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国际先进研究条件,形成了以王建华为学术带头人、长江学者和新世纪人才为核心的电气领域创新研究团队。不分节假日寒暑,不计个人得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艰苦卓绝的科研战线上,他们默默无闻地探索、努力、奉献,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书写着人生的价值和辉煌。
“我们的团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团队。之所以能获得国家级奖项,学术带头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创新思维,对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他包容的胸怀,融合和凝聚了各种特色和特长的人,这是非常重要和了不起的。”荣哲说。
不久前,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专家们对实验室的团结协作和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与实验室主任的宽容胸怀和远见卓识有很大关系。
在记者走访课题组的过程中,老师们提到最多的就是这里的“开放”和“自由”。“当我们在做研究时,我们都是带着一种乐趣和兴趣在做事情,所以我们从来不会感到痛苦或无聊。”一位老师这样说。
当前,电线电缆行业总量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投入产出低、科技创新薄弱等问题日益严重。行业集中度低,没有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的现状决定了价格竞争已经成为电线电缆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恶性价格竞争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首先,整个行业需要有效的战略整合,形成优势品牌,增强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第二,企业要加强自律,建立行业监管机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有监督机制,在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规范管理机制。再次,通过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尽快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主要有四个障碍:一是行业和市场准入门槛低,监管差,竞争无序;其次,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影响行业良性发展;第三,电力电缆属于材料密集型产品,受材料价格影响较大;第四,由于各种因素,付款趋于放缓,合同履行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行业整合的问题。有线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中国电缆行业的设备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先进国家一般是70%。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比例高,物资投入产出率低,物资浪费严重。管理落后,生产周期长,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不到2次,远低于国外的9~11次。市场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