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标准:徘徊在核心技术的边缘

   2022-12-12 工业品商城71
核心提示:无独有偶,近日在某知名建筑论坛上,网友在描述当前智能系统的运行现状时,直言“自动化变人工,人工变人工,所以中国很多智能建筑都没有名字”。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黄九松认为,“智能建筑不智能”现象的原因很多,但追根溯源,与目前行业标准不完善有着必然的联系。行业标准存在哪些问题?业内人士该如

无独有偶,近日在某知名建筑论坛上,网友在描述当前智能系统的运行现状时,直言“自动化变人工,人工变人工,所以中国很多智能建筑都没有名字”。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黄九松认为,“智能建筑不智能”现象的原因很多,但追根溯源,与目前行业标准不完善有着必然的联系。

行业标准存在哪些问题?业内人士该如何面对这一困境,从而尽快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标准。

“没有建筑自动化系统施工规范,工作中没有参考依据。只能靠自己的经验来解决问题。有些技术问题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很好地解决;与土建、给排水等相关的一些技术。,我们没有权限,只能交给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他们对智能化项目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对整个智能化项目造成巨大影响……”北京一家智能化工程企业的工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设标准的缺失无法保证工程质量,这只是标准问题中的冰山一角。标准不深,执行力不强...这个问题一直被人们所诟病。

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了智能建筑的概念。在随后的几年里,这种智能高效的建筑管理理念逐渐被设计师和房地产开发商认可,掀起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智能化”高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及技术要求》等智能建筑配套行业标准相继出台...这些标准为业内人士参与实际工作提供了权威可靠的依据,保证了各类智能系统的高效运行。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黄久松向记者坦言,信息和网络技术正在不断向建筑行业渗透,系统集成技术可以将所有数据集中在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上。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给大楼里的各个系统下命令。接到订单后,各个系统会全力配合,产生联动效应。系统集成将成为未来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但信息网络与控制网络互联协议、集成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标准尚未发布,这一新技术领域的行业标准仍处于“真空地带”。在平时的操作过程中,技术人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试着前进,往往感觉迷茫;此外,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控制建筑内空调和照明设备能耗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值得人们关注,成为节能工作的“有力战士”。但目前的节能工作仍处于倡议阶段,可操作性不强,尚未形成完善的节能体系。有关部门没有专门针对节能对建筑内各系统的能耗运行提出具体要求。所以,即使甲方想对建筑内部的机电设备进行节能改造,也很难找到计量依据,也不知道能达到什么程度,导致很多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很困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IT技术和以太网逐渐进入建筑,使建筑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一些行业标准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标准的滞后性。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郭维俊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由于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迅速,系统标准最好3~5年更新一次。但细心的业内人士发现,安防、综合布线等科技含量低、市场发展成熟的行业标准更新换代快。目前,最新版本的综合布线设计及验收规范是在2007年修订的,它们已经成为“新一代”的智能化标准。但在专业性强、技术门槛高的领域,如消防、建筑控制等,标准修订的间隔时间比较长,民用建筑的电气设计标准和验收标准也比较长。

郭维俊介绍,现在国内的智能系统分支很多,各子系统的工程标准都已经出台,但很多标准都是多年前根据当时的建设水平和实际情况制定的。现在智能系统越来越多,建筑情况也越来越复杂。有些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技术发展的要求。技术人员遇到具体问题,找不到相应的性能指标,无法指导后期工作。因此,对于现有的智能化标准,应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强升级换代的速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建筑。

除了住宅小区,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也配备了智能系统,如医院、商场、酒店、大型健身房等。由于这些建筑的不同功能,对智能系统的要求也将得到强调。比如银行、博物馆等特殊建筑,对安防系统的要求更高。在一些特定的地方,技术人员还需要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人员应该为这些特殊建筑建立一套相匹配的智能化工程标准,以保证其工程质量。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各类公共建筑,在工程建设中,都是遵循统一的设计和验收标准。在同一格局中,所有建筑呈现同一面貌,很难突出不同种类建筑的功能属性。

虽然建设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行业标准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地制定和修订标准,使得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标准初步形成,但业内人士发现,很多智能系统的设计者和工程施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导致很多智能系统质量不佳,一些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仍然出现“自动化变半自动化,半自动化变手动”的现象。郭维俊认为,智能建筑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些先进技术能否应用到建筑上,业内还存在争议,短期内还不能妄下结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工程标准只是推荐性标准,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其优点是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自由选择参考依据,但这种推荐标准也容易出现一个弊端,缺乏法律强制力,无法对技术人员进行刚性约束,使得各类建筑的智能化质量无法保持在同一水平。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