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双脚行走到驯服动物供骑行,再到发明各种交通工具,人们越来越追求交通工具的舒适和便捷。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发明的木牛流马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的“自动化”。但其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直到steam技术的出现,人类交通才真正实现了飞跃。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空间和资源的有限性与城市人口和车辆的不断增加是矛盾的,这导致了城市交通的一系列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让人们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在日益复杂的城市交通系统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信息化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解决各种交通问题越来越不可或缺。
“人车路是交通中的一个老问题。整个交通是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的。有人才,有城市,才有城市交通。”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关告诉记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
北京交通信息中心主任王刚说:“不仅在城市交通中,在所有交通活动中,人都是主体。人,我们这里称之为旅行者,是城市交通的主要参与者。”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包括又一轮新的建设和改造,都是为了给行人和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让出行和工作更加高效。
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2007年,北京常住人口达到1663万人,公共交通总客运量达到488138万人。随着北京人口的增加,这些数字还在增加。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提供各种相匹配的资源和服务,尤其是“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的资源和服务。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管理和交通服务等。,如何为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甚至如何不影响和制约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交通拥堵。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一直因频繁的交通堵塞而饱受诟病。正因如此,王岐山曾说,自非典以来,交通拥堵已成为北京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王刚向记者指出:“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交通拥堵不仅浪费了人们的时间,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运行。面对可能出现的交通拥堵,人们需要提前出行,这无形中减少了人们的有效工作时间。
王刚告诉记者,他曾做过一个计算:假设北京每天有300万辆机动车在路上行驶,每年运行300天。如果每辆车每天节约10分钟,就相当于每天节约70年——相当于一个人的寿命!而这还不包括每天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的1850万人。
过去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缓解交通压力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相对于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和长期积累的交通压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解决交通问题,需要创新思路和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信息化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创新中。因此,当今城市交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
“信息化手段可以优化和改善交通系统中的流程问题,可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王刚说,现在北京的城市交通正在逐步引入信息技术。"我们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管理逐渐得到信息系统的支持."
几年前,交通行业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直被忽视。随着政府倡导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开始在国家层面重视这个问题。王刚还告诉记者,近年来,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北京交通行业建设、管理和运营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城市交通基本包括两大系统:地面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北京的地面道路交通系统每天运行300多万辆机动车,而轨道交通承担了公共交通13.4%的客运量。目前,各种信息化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这两大交通系统,给公众出行带来了更多便利,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前,许多外国媒体怀疑北京举办奥运会的能力,其中城市交通受到广泛批评。为此,北京在交通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通过信息技术的力量推动交通的建设和改革,为奥运服务。
四通智能交通公司承担并参与了多项服务于奥运的交通信息化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关震告诉记者:“这些项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管理服务的交通信息系统,如交通流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交通监控系统、交通控制系统等;另一类是为公众服务的项目,如可变交通信息标志(VMS)的信息发布服务、公交优先信号系统等。”
奥运会前,可变交通信息标志(VMS)的信息发布服务已在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和五环路逐步建成。同时,在学院路、万泉河、阜石路等各环路与奥运主干道的连接线上,建设了交通流动态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信息实时传输到北京交管局指挥中心,经过处理后,自动生成每台VMS上的可发布信息。
原来,VMS信息的发布只以红黄绿三种颜色显示道路状态。但在奥运会期间,实现了部分奥运路线的行驶距离、预计行驶时间、车速的量化发布,让人们清楚地知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通过这个路段。
为了确保奥运场馆和奥运路线的畅通,方便公众观看比赛,奥运会期间应用了公交优先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在中关村奥林匹克中心与阜外大街交叉口安装RFID射频识别装置,在相关公交车上安装识别卡,可以识别100 ~ 200米范围内需要优先通行的公交车。当发现有优先需求的车辆时,会立即自动调整本地信号方案。如果是绿灯,绿灯时间会自动延长,如果是红灯,时间会缩短,保证车辆快速高效通过。
此外,奥运会在轨道交通方面也投入了很多。奥运前夕,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等服务奥运的线路建成,承载了奥运期间的大量运能。
新开通的地铁线路不仅服务于奥运会,而且在北京的长期交通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北京计划到2015年建成“三环四横五纵七辐射”的轨道交通网络,将公共交通的日客运量比例从目前的20%提高到50%,从而发挥公共交通的关键作用。
轨道交通的特点是客流量大,速度快。如果轨道交通总运量达到50%以上,其运输能力可达800-1000万人次,将大大缓解地面的交通压力和拥堵。轨道交通的特点是环保,没有废气排放。在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减少汽车使用后,对改善北京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也将非常有利。
轨道交通作为先进交通技术和先进交通方式的体现,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对轨道交通的管理、运营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主任詹明辉告诉记者:“轨道交通中的信息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网络售票清算管理中心系统(ACC),对客流进行统计分析,对各条线路的费用进行清算结算;其次,路网指挥调度中心系统(TCC)可以对乘客进行引导和换乘,方便乘客出行;第三,应急指挥系统在统一协调指挥、统一控制突发事件、统一平衡线路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保证网络化运营后轨道交通的安全、高效、均衡运行。”
“轨道交通车辆有序,人群无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多少人在车站停靠,所以如何让运力和运输量更好的匹配,就需要信息化的手段。”北京轨道交通网络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洋告诉记者,“与道路交通不同,轨道交通主要依靠多个信息系统来控制和支持列车的运行。此外,轨道交通是由大量的系统或设备支撑的,如电力、信号、消防等。,而这些庞大复杂的设备需要信息系统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