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在近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透露,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从2009年开始研发曙光6000。与之前的曙光5000等高性能计算机不同,曙光6000将采用异构集群,即其处理器既包括x86处理器,也包括龙芯处理器。
张解释说,龙芯采用的MIPS架构的指令集与x86指令集不同,但目前用户应用的应用软件大多基于x86指令集。为了解决使用不兼容指令集兼容用户应用软件的问题,曙光6000将使用x86处理器运行操作系统,实现软件栈兼容。用户的编译和应用会提交给x86处理器,然后x86处理器会在后台分配任务给龙芯处理器,所以用户的使用习惯不需要改变。
张表示,曙光6000之所以采用异构(不同架构的处理器),除了考虑到大部分应用软件运行在X86架构上,还与能耗有关。曙光6000的能耗问题会非常突出。其计划大规模采用的八核龙芯,功耗只有30瓦左右,此外还有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张透露,龙芯3的第二代产品还在片流阶段,尚未实现量产。
按照之前的计划,曙光6000预计在2010年研制完成,计划提供给国家华南超算中心。曙光5000A的性能为180.6TFlops,目前全球排名第十。IBM的“Roadrunner”是目前全球排名第一的高性能计算机,性能超过万亿次。据悉,IBM目前正在为美国能源部开发比Roadrunner快20多倍的“红杉”。
在全球约300亿美元的轴承销售额中,世界八大跨国公司占75-80%。德国两大公司占全国总量的90%,日本五大公司占全国总量的90%,美国一大公司占全国总量的56%。而瓦轴等国内7家轴承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仅占全行业的28.3%。前30家企业的生产主要来自布心。3.6。
因为多数企业在创新体系的建设和运行、R&D的投资和创新、人才开发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再加上行业型科研院所正在企业化,国家没有投入到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中,从而弱化了行业型研发的功能,因此整个行业“两弱两缺”突出,即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薄弱,原创技术和专利产品少。我们目前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基本上是模拟的,几十年来一直如此。产品开发能力低,表现在:虽然国产主机匹配率达到80%,但高速铁路客车、中高档轿车、计算机、空调、高级轧机等重要主机的轴承匹配和维护基本靠进口。
我国轴承工业制造技术和工艺装备技术发展缓慢,车削数控率低,磨削自动化水平低。全国只有200多条自动生产线。大多数企业,尤其是老国企,仍然以传统设备为主要生产力量。对轴承寿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的先进热处理技术和设备,如可控气氛保护加热、双重精炼、贝氏体淬火等。,覆盖率低,很多技术问题未能取得突破。研发新的轴承钢品种,提高钢材质量,研发润滑、冷却、清洗、磨具等相关技术。不能满足提高轴承产品水平和质量的要求。因此工序能力指数低,一致性差,产品加工尺寸离散大,产品内部质量不稳定,影响轴承的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
针对上述情况,我国提出了轴承行业“十一五”规划。中国轴承工业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和设计制造技术升级,推进大集团和“小巨人”企业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集中度,实现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0年,部分企业部分产品达到国际竞争力水平,为成为世界轴承强国奠定基础;2020年,实现从轴承生产大国成为世界一流轴承强国的目标,为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做出贡献。2020年实现世界轴承强国目标,产品精度、性能、寿命、可靠性达到国外大公司同期同类产品水平,重大装备用轴承实现国产化: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圈外同期大公司水平,拥有多项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3-5家;产销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3家国内控股企业进入世界轴承销量前10名;行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