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022-11-10 工业品商城92
核心提示:2006年3月27日,交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建立交通运输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做好农村客运燃油补贴的衔接工作。各地要尽快调整出租车运价或收取燃油附加费。通知最后强调,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及时掌握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提前制定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通知

2006年3月27日,交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建立交通运输价格与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做好农村客运燃油补贴的衔接工作。各地要尽快调整出租车运价或收取燃油附加费。通知最后强调,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及时掌握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提前制定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通知是在柴油和汽油价格再次上涨后发出的,形势的危机溢于言表。虽然一些国家权威机构和专家分析,国际原油价格将有下跌趋势,但似乎时机尚未到来。中国石油能源供需矛盾由来已久。自199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石油净进口总额达到1.515亿吨,石油进口总额为431.5亿美元,对外依存度为37.85%。2020年前,中国仍将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石油消费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分别为3.5亿吨和4.5亿吨,缺口分别为1.5亿吨和2.7亿吨,对外依存度分别为43%和60%。油气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国有石油企业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责任和压力越来越大,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同时,也为中国石油石化相关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国家已将机械制造业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和发展的产业之一。“十一五”规划也明确要求装备制造业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强调大型石化产业的突破。面对中国市场的诱惑,动心的不仅仅是国内企业。入世后,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拓展石油石化业务的步伐逐渐加快,影响力逐渐增强。以欧美各大石油石化公司为主,日韩台商紧随其后。投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涉及的业务领域不断扩大,覆盖了石油石化行业的上中下游。据了解,以欧美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日韩台资大中型石化公司、中东大型石油公司为主的外资公司,将在中国长三角、泛珠三角、渤海湾建设一批大型化、基地化、园区化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西方国家制造业的外移和中国市场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使中国成为“国际大厂”,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量持续增加。然而,国际油价持续上涨,进一步刺激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石油勘探和开发中,形成新一轮石油投资高峰,从而创造了国际石油设备需求的急剧增加。同时,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正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业务发展,这也可以带动石油石化设备走向国际市场。这些都为我国石油石化设备出口和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国内外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形势,让装备制造企业有了大干一场的冲动。不仅国内企业蠢蠢欲动,国外企业也早已抵挡不住,纷纷在中国安营扎寨。然而,外国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还有对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无情冲击。当市场竞争变得激烈时,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劣势也变得明显。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体系,培养了重型机械一厂、上海锅炉厂、哈尔滨锅炉厂等一批骨干制造企业。许多产品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并有相当数量的产品出口。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油石化装备的技术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以钻机制造为例,我国生产的钻机品种比较单一,缺乏能适应各种地貌环境和工艺要求的专用钻机的设计和生产能力,在智能化方面也无法与国际水平相比。海洋钻机制造刚刚起步,基本没有能力设计制造海洋平台和钻机。石化设备与国外水平相差甚远。一些关键的石化设备工艺和设计制造技术国内企业还没有掌握,这类设备几乎全部需要进口。国外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企业对国内企业的威胁不言而喻。

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与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分不开的。R&D实力弱,技术水平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各专业机械科研院所和企业的R&D力量分散,缺乏装备R&D的统筹规划,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体系完备、现场试验、信息反馈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统筹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产能浪费,同行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这些都阻碍了我国石油石化装备行业的自我发展。内忧外患,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要想在指日可待、充满诱惑的石油石化市场大展拳脚,还需要苦练内功。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