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进出口政策导向

   2022-11-08 工业品商城247
核心提示:我国只用了16年。在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对外贸易结构迅速优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显著提高。机电产品比重从不足5%提高到57.6%,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从不足1%提高到28.6%。目前,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20%,与消费、投资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与此同时,中国对世界贸易的贡献不断提高,对世界贸易

我国只用了16年。在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对外贸易结构迅速优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显著提高。机电产品比重从不足5%提高到57.6%,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从不足1%提高到28.6%。目前,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20%,与消费、投资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与此同时,中国对世界贸易的贡献不断提高,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从不足1%扩大到11%,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和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利用外资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连续16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连续吸引外资超过7700亿美元。已有4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投资,设立了近40家地区总部。吸引外资的质量不断提高。外商投资的重点已从纺织、轻工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到电子及通讯行业、汽车等密集型行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投资的方式也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7亿美元增加到187亿美元,五年增长了5.9倍。

截至2007年底,中国金融领域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73亿美元,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一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机电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从振兴机电工业和促进外贸发展的高度,确定了机电产品的战略地位,并从体制改革、建立出口生产体系、促进市场开发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继续促进机电产品出口,形成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经过共同努力,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

总量在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分别超过万亿美元和6000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从1978年的6.59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011.7亿美元,增长了1063倍。机电产品进口也从1980年的56.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990亿美元,增长了87倍。对外贸易比重从1980年的28.2%上升到52.2%。目前,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居世界第二位。

在进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进程加快,出口加工深度、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目前,机电设备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量的93%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口势头良好,份额不断增加。

2007年,出口前十大类机电产品分别是计算机、通信设备、家用电器及消费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汽车及零部件、船舶等。,合计占出口总额的87.8%。其中,电气设备出口额达482亿美元,电气行业已成为重要的出口行业。还有我们行业100强和500强的贡献。

目前,中国制造业有172种产品居世界首位,其中机电产品50多种,包括电视机、DVD、手机、显示器、程控交换机、空调等。,世界排名第一。

出口市场多样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巩固和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了对非洲、拉美、中东等市场的出口步伐。

企业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企业成为出口的主力军,外资企业是机电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占进出口总额的70%。民营企业近十年发展迅速,在机电产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占国有企业的17%,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后劲。

据统计,1985年全国出口值500万美元的企业不到10家,而去年从事机电产品出口的企业已超过10万家,其中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有849家,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的企业有3家。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了一批重点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中国的发电设备行业与我们的电气行业密切相关。中国30万千瓦、60万千瓦大型燃煤制造基础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们的通信卫星于2007年首次为尼日利亚制造和发射,覆盖整个非洲大陆。2007年,中国新订单和造船完工量分别排名第一、第二和第三,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2%、33%和23%,其中有5家造船企业进入世界前20名。我们的电气设备也和我们的电气行业有关。我们已经为全球10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电气运营商提供了设备和服务,并已进入发达国家的电气市场。

电气行业也出现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今天论坛将发布的电气行业100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ABB、西门子、施耐德就是这样的跨国企业,也有迅速崛起的国有和民营企业。我看到100强有61家内资企业,在创新和品牌以及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机电产品进出口发展中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制造能力大,R&D能力弱。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R&D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在高端芯片、精密数控机床等关键领域缺乏核心技术。所以国际产业分工并没有太多利润。2.出口继续高速增长,但质量效益不高。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出口产品结构同质化突出,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利润的同步增长。3.出口主体在增加,但自主品牌比例较低。目前,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到8%,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更低。4.市场覆盖面广,营销网络滞后。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产品的口碑。5.进口规模大,但消化吸收能力弱。技术引进对产业技术进步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内60%以上的零部件需要进口。

进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多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机电产品出口。1999年以来,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清理了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符合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多边规则的法律体系,体现了统一、规范、公平、优先的原则,争取资金、信贷、保险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支持。

在进口管理方面,要适应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步伐加快,在大幅降低关税的同时,减少非关税措施。2004年取消机电产品和特定产品管理,2005年取消机电产品配额管理。目前,机电产品进口向一地转移,采取减少行政审批、简化手续、贸易便利化等相关措施,积极鼓励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零部件和原材料进口,努力缓解贸易顺差不利的矛盾。

长期依赖低成本优势逐渐弱化,不足以支撑未来的持续稳定发展。随着全球资源能源短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以低成本高消耗为基础的数量型、粗放型增长方式面临严重制约。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通胀加剧,传导加快,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波还在蔓延,存在各种不确定性。我们机电行业也出现了出口增速下滑,市场需求减少,订单下降,库存增加,利润下降。一些行业也出现了降薪裁员。

有效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有赖于企业的努力。有效应对金融危机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任务。最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他们果断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在外贸领域,为了应对经济形势对进出口的影响,提高了部分纺织品、服装和玩具的退税率。同时,国家进一步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在进出口税收和外汇管理方面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此外,应加强对出口企业和产品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出口的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内需产品进口,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