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2008年世界经济将继续高位放缓,国际钢铁需求强度将进一步减弱,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出口动力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2007年,世界经济延续了始于2003年的快速增长期,国际钢铁需求总体保持强劲。然而,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和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地区差异扩大。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尤其是美国。日本经济表现差强人意,欧洲经济表现却出乎意料。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2007年,中国的钢铁出口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国际需求非常一致。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地区对钢材的需求对出口影响有限,而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较快。根据数据,2007年1?11月,中国对美国的钢铁出口下降了近20%,而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仅增长了25-30%,远低于55%的整体水平。只有对欧盟(27个国家)出口仍保持较高增长,达到66%,高于整体水平。与此同时,中国对中东和金砖四国(中国除外)的钢铁出口翻了一番,1?11月份,我国对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钢材出口同比增长1.46倍,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4.45%提高到7.08%。对中东22个国家出口增长2.14倍,出口比重由7.6%提高到15.4%。这两个地区的出口增长对整体增长贡献了23个百分点!
这一趋势将在2008年继续,而随着经济增长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意味着国际钢铁需求强度也将减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发达国家2007年和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2.5%和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1%和7.4%。因此,预计2008年,对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出口可能会复制美国的情况,钢材出口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尽管新兴经济体仍将表现强劲,但由于所占比例较小,钢铁出口总量有限。
其次,从供给端看,国内出口税率调整等措施加大了出口难度,国际海运费高企使得钢材出口面临很大阻力。
钢铁作为“两高一资”产品,是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品类,其中出口管制是近两年的重中之重。2007年钢材产品出口税率的四次调整(包括2008年1月1日实施的调整)和部分钢材产品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出台,对钢材出口影响很大。下半年出口量连续下降,11月出口量降至410万吨,为近14个月来最低月度出口量。调整后的出口税率是2008年出口阻力形成的关键。截至目前,除少数钢铁产品仍享受出口退税外,大部分钢铁产品已被加征关税,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关税平均达到9%以上,后期钢铁出口负担沉重。可以说,如果后期不能形成国际国内的钢价差,中国的钢材出口,尤其是税率较重的钢材出口,将会非常困难。
由于新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后资源价格、运输成本、人工成本的增加,2008年钢铁生产成本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国内钢价也将维持在较高水平。数据显示,2007年,焦炭价格从年初的900元/吨涨到年底的1400元/吨,进口铁矿石均价从60美元/吨涨到90美元/吨。海运价格飙升,从巴西到中国港口的现货合同运费史无前例地超过了每吨90美元的高位。预计2008年资源价格将进一步上涨。2008年重点煤炭合同签订后,动力煤将上涨10%左右,焦煤预计上涨20-30%。2008年铁矿石谈判正在进行,但涨价几乎已成定局,海运费将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主要钢厂都有大量的产能扩张,这有望提高国际钢材供应的增速。浦项年产1500万吨Finex炉将投入商业运营,随着杨光工厂3号高炉炉衬更换,粗钢年产能将扩大至3300万吨。安赛乐米塔尔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生产螺纹钢,从2008年中期开始,年产80万吨。新日铁计划投资1.84亿美元,到明年6月其大分厂高端厚板年产能将增加60万吨。中国钢铁产品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价格优势可能进一步削弱。2008年,国内外市场很难形成较大的价格差距。
最后,在2008年,中国的钢铁出口将可能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如反倾销和反补贴。随着自身经济增速放缓,欧美国家将更加重视对国内钢铁产业的保护,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将基于发展国内产业的需要,尽力提高中国钢铁产品的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