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加剧,全球产业链供需出现结构性不平衡,需求萎缩、供应不足并存,激光产业也不例外,尤其是严重依赖进口的高功率激光器市场受到的冲击较大。
后期随着中国疫情得到全方位控制,激光产业有所恢复,但从我国激光产业激光概念上市公司的营收表现来看,仍有不少企业在2020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
我们整理了近30家激光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表现不一,有28家公司实现了业绩增长,其中高德红外、杰普特等11家公司业绩增幅在10%以上;11家公司业绩下滑,占比约38%,青鸟华光、迪威迅、新光光电、大恒科技4家公司业绩下降幅度高达30%以上,尤以青鸟华光业绩下降为最,达到57%。半导体激光器龙头企业锐科激光以及万集科技、京华激光等三家公司业绩不及预期,增长幅度在2%以下。
中国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之一是光电技术,而激光器又是光电技术的核心之一,由此可见,激光器产业对中国壮大智能制造产业、实现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产业的发展比较容易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政府部门对激光产业的发展投入了较高的关注度。
2009年,科技部发布《国家火炬计划优先发展技术领域》,首次提出要优先发展新型激光加工设备,2015年将增材制造技术纳入《中国制造2025》,2016年将“加快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写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20年将“推动激光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写入《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对激光产业的政策支持倾斜力度不断加大,对突破激光产业“卡脖子”技术瓶颈寄予厚望。
地方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激光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纷纷出台激光产业政策。
广东省率先发布省级激光产业培育发展计划《广东省培育激光与增材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并提出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未来4大发展目标“产业规模保持领先、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更加完善”,同时提出推进6大重点任务,明确广州布局精密激光制造、深圳布局激光器件、珠海等推动协同发展。
深圳市、江门市等陆续出台激光产业扶持政策,为激光产业的发展提供力度空前的资金扶持与空间保障。
四川省成都市出台《促进激光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设定了未来3-5年成都市激光产业规模达到120亿元、带动激光关联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