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生产中,机器人的数量正在爆发,但是机器人学习和协同是一大难题。机器人和智能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多学科发展的综合应用,比如机械学、智能制造、计算机技术、物理学等各个方面。反之,机器人和智能系统的发展也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
世界机器人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生产使用的机器人总量将由现有的16.2万部增加到42.8万部,而北美地区预计总使用量为29.2万部,欧洲大的五个经济体总计为34.3万部,中国将成为世界工业机器人使用大国。
在整个中国机器人产业繁华表象的背后,大部分国内机器人企业还是在低端挣扎,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核心技术缺乏,仅仅有概念、园区土地和政府补贴,并不能产生一个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与此同时,外资机器人品牌仍然占据优势,国内机器人企业在知名度、可信度、出货量等方面难以望其项背。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版)》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领域的六轴或以上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国产六轴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
其实,在这个行业里,这种“雇佣军之忧”并不是近才有: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局面开始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以集成组装生产为主,停留在模仿、跟随和简单集成阶段。
今年两会期间,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在自主品牌方面,我们的工业机器人大多还都是一些中低端产品,六轴以上多关节的机器人供给能力相对较低。”
另外,在近年来很多展会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原本是智能装备的工业机器人,却被用来表演唱歌跳舞,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表演“既谈不上不智能,也没有核心技术”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国有品牌附加值不高,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导致成本高、利润低。另一方面,目前进入机器人行业的门槛其实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