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表示,机器人产品要互联互通,技术上就要统一标准,“这么多机器人企业成长起来,如果没有行业标准,很难良性共存发展”。
机器人产业高速发展,但相关标准还没有形成体系。此次大会,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了数项工业机器人标准,并着手编制包括服务机器人在内的多项标准体系,力图通过标准化来引导企业加强核心竞争力。
“达到特定标准,市场对机器人就认可,反过来也促使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蔡荣华指出,要继续完善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推动认证结果的采信,引导市场消费行为,实现行业自律,形成社会共识。
同时,中国机器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理论和核心自主技术的支撑。“离开了基础研究,机器人发展无法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丁汉表示,制造业、康复和国防安全是未来我国机器人发展需要重点瞄准的三个方向。
一台八轴联动焊接机器人,通过控制变位,实现对工件不同角度的自动焊接,并能将焊接工件的各类焊缝转动到佳位置。此次大会上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展示的工业机器人创新产品,令观者称赞。
2006年进军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依托自主创新,经过数年攻关,研发掌握了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器件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的机器人业务从以前的“跟跑者”变身为“领跑者”。
有关数据显示,国产多关节型机器人上半年国内累计销售6225台,在工业机器人总销量中占32.3%,占比持续提升。工业机器人四大组成部分中,机器人本体的成本只占总成本的22%,而机器人核心部件,如减速机和控制器部分的成本则占机器人总成本的比例接近一半。
核心部件决定了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格。专家指出,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导致国产机器人的成本在国际舞台上缺少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品的核心零部件终于迈出了国产化步伐。”曲道奎认为,自主技术在机器人制造领域的占比,从几年前的10%逐渐上升到现在的大约30%,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整体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等问题,但国内的部分机器人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向国际水平看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旗下减速机公司自主研发了具有创新结构的精密摆线针轮减速器,取得多项发明,将对国内机器人产品降低成本起到助力作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显示: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4.8万台,同比增速12%。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85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23亿美元。其中,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累计6.67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1/4,中国自2013年起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朴容午在大会上描绘了2016年至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前景:工业机器人总产量达140万个,超过4200万个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累计销售额超200亿美元。
丁汉认为,从发展趋势看,工业机器人的“主战场”就是量大面广的制造业。我国制造业规模位居全球,制造业门类完整,而国内机器人企业更加熟悉我国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特点,这是很大的优势。从应用行业看,3C制造业(计算机制造、通信设备制造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是国内产机器人的主要市场,今年上半年销量占比分别为30%和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