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热潮,但它并非我们开创未来智能时代的目标,前不久,建设“智慧社会”出现在国家的政策报告中,为我们勾勒出更为宏大的远景蓝图。
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不过五年时间,尚是方兴未艾,为何此时又提出“智慧社会”的概念呢?此中体现了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映了国家在建设智慧城市之外的前瞻性思考。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智慧水电、智慧燃气、智慧交通、智慧建筑……对于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我们看到、感受到的多的是硬件方面的智能化进步。然而,城市的核心是人,所有的硬件设施终都要归结于为人服务。智慧社会较之于智慧城市,是一个更有温度的概念,突出了一个大写的“人”。 当前,智慧社会的理想已初步照进城市生活的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对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贡献越来越大。智慧法院、智慧社区等的陆续出现提高了市政管理水平,城市公民因之获得了更高的社会生活参与度和幸福感。
比如就在近,北京第四中级法院开通了掌上智慧法院平台,使得调解、立案、卷宗借阅等诉讼服务皆可通过远程在线完成。比起单方向的给人们提供各种硬件服务,这种智慧平台为人们打通了参与社会生活乃至城市治理的互动渠道。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城是一座孤城。城市职能的实现不止在于本身的智慧化改造,也离不开与其他智慧城市的互联。然而由于处在初起阶段,无论是智能制造产业还是智慧城市都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
从产业角度讲,很多新兴技术的标准与规范尚未统一,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与服务缺乏兼容对接能力,标准林立,各自为战。而上升到城市层面,当前各城市选择的智慧建设合作企业不尽相同,以不同企业的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智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的沟通问题是未来的城市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
因此,建设智慧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打破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推进各城市之间标准的统一化,将城与城用先进技术连接起来,为将来的市际交流、资源共享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