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错综复杂的全球产业版图中,供应链的演进从未止步。过往,我们或许习惯于两种极端的视角:一种是“速战论”,对于攻坚任务设定了看似宏伟的3年或5年期限,期望在短期内实现国产替代的飞跃。然而,这种“速战”模式往往脱离实际,尽管部分领域因政策扶持而看到曙光,但深厚的根基与长远的创新尚需时日。更何况,单一的“独立自主”不应成为产业发展的终极蓝图。
另一种则是“厌战论”,悲观情绪弥漫。对逆向工程的普遍存在、对基础理论研究的短板、以及在国际顶尖科学领域鲜有斩获的现状,让人对未来充满忧虑。这种论调容易忽视,在看似困难的环境中,中国本土供应链潜藏着巨大的、有待被激活的活力。
我们正处于全球供应链迁移的关键节点,这仅仅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起点。新的供应链格局的价值,至少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初步显现,十年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定型。这意味着,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以及新旧模式的融合与碰撞,才刚刚拉开序幕。
那么,在这场动态的变革浪潮中,我们应如何构建具有强大韧性的供应链?又该如何深刻理解供应链的“连接力”、“控制力”与“设计力”?以及,面对可能出现的“平行供应链”,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连接力:化解初期的颠覆性冲击
在全球产业博弈中,为了减缓某些区域的发展,常常会采取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策略。其中,“科技遏制”,以技术出口管制为主要手段,便是其复杂战术的一部分。
一项成熟的工业情报体系,是技术管制得以推行的基石。通过长期深入的工业基础调研,对全球产业的细分领域和核心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从而能够精准施策,将具有科技属性的头部企业、部分学术机构和研究中心置于严格的清单之中,旨在切断关键环节,阻碍其发展进程。
在初期的较量中,拥有强大控制力的一方,仿佛能凭借压倒性的优势,通过“断供”来迅速瓦解既有的制造体系,实现“一招制敌”。然而,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单方面的压制并非永恒。
在不利局面下,受阻的一方并非束手无卵。通过战略性的规避,便能在不利环境下进入新的竞争领域,开辟新的战场。中国供应链所蕴含的“超级连接力”,在此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缓冲角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纵深防御的战略纵深。
以电子产品行业为例,一家大型科技企业尽管在面对智能手机芯片、设计与制造环节接连受挫后,不得不大幅收缩手机业务。但凭借其在电子设计与自动化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得以迅速借助日益成熟的本土汽车供应链,成功转型至电动汽车领域。尽管这一转型带有被动的色彩,但它极大地延长了对抗时间,在此期间,技术的迭代、市场的变化以及合作模式的创新,都有可能催生出足以改变初期一边倒局面的新变量。
另一方面,对于采取“断供”策略的发起方而言,此举并非没有代价。如果断供可能对自身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那么施加者也会审慎评估,避免采取可能导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动。例如,在一次半导体材料的制裁事件中,出口管制清单上的选择并非唯一,但最终仅限制了三种与半导体制造高度相关的基础材料。选择的依据,是基于“自我损失最小化”的原则,即在寻求制约的同时,尽可能保障自身的商业利益。
超越误解:中国制造的力量与现实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被简单标签化为“劳动力密集型”,从而被认为“不堪一击”。但这是一种片面的认知。一个简单的例子:全球知名的零售巨头,每年从中国采购的商品金额巨大,其在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供应商网络。而全球领先的快消时尚品牌,其绝大多数的生产和供应环节也深度植根于中国。
要摆脱一两个供应商或许不难,但要彻底剔除一个庞大、成熟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其复杂性和成本是不可小觑的。对于关乎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衣食住行)的产品而言,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这正是供应链之间“嵌套式连接力”在强大运转的体现。
美国等国家也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现实,因此,原先“去中国化”的激进策略,正在转向更为审慎的“减中国化”调整。行动方式也从单打独斗,演变为寻求构建区域性的“小圈子联盟”,共同塑造新的产业秩序。这意味着,中国的“供应链攻防战”,正面临着一个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竞争态势。一场比拼“韧性”为核心的“消耗战”模式,已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