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涌动:人形机器人浪潮重塑未来产业图景,2024年迈向爆发元年?

   2025-09-30 工业品商城5
核心提示:当冰冷的机械臂开始展现出温暖的灵动,当冰冷的金属軀体内涌动着学习与交互的智慧,人形机器人,这个曾经只活跃于科幻作品中的概念,正以惊人的速度奔涌而来,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2023年末至2024年初,一股强劲的“人形机器人热”席卷了科技产业,其蓬勃的生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驱动着相关产业链的加速革新与市

 当冰冷的机械臂开始展现出温暖的灵动,当冰冷的金属軀体内涌动着学习与交互的智慧,人形机器人,这个曾经只活跃于科幻作品中的概念,正以惊人的速度奔涌而来,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2023年末至2024年初,一股强劲的“人形机器人热”席卷了科技产业,其蓬勃的生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驱动着相关产业链的加速革新与市场格局的重新塑造。

巨头布局加速,资本火力全开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上市,如同划破寂静夜空的流星,点燃了整个行业的激情。然而,这仅仅是序曲。放眼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大型企业数量尚属稀缺,众多充满活力的创业公司正积极寻求资本的注入,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壮大自身实力。

 就在2023年12月,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智元机器人,凭借其前瞻性的技术布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功斩获了A3轮超过6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资,投资方阵容星光熠熠,包含了鼎晖投资、高瓴创投等顶尖资本力量。紧随其后,2024年1月10日,又一个耀眼的新星——由知名学府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的初创企业星动纪元,也完成了由联想创投领投的过亿元天使轮融资。这些巨额的资本涌入,无疑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攻坚注入了强心剂,也向市场传递了强烈的信心信号。

传统实体产业积极转型,拥抱机器人新蓝海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已经上市、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实体产业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决心,将真金白银注入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蓝海。它们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1月3日,坐拥先进制造技术与丰富供应链资源的特斯拉供应商三花智控,发布重磅公告,宣布计划投资不低于38亿元,打造集研发与生产于一体的机器人机电执行器和域控制器基地。此举彰显了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迅速抢占机器人市场先机的战略雄心。仅仅两天后的1月5日,另一家特斯拉的重量级合作伙伴——拓普集团,也毫不示弱,宣布投资50亿元,规划用地300亩,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占地广阔的机器人核心部件生产基地。该项目将专注于机器人电驱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有望逐步拓展至更广泛的机器人部件领域。

 企业的积极布局,不仅是对市场前景的看好,更是对未来工业形态深刻转型的预判。而新成立的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查查数据显示,近日一家名为深圳国创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企业正式注册成立,其股东名单中赫然出现了奥比中光和AI厂商云天励飞的名字,这预示着更多跨界融合的创新模式正在酝酿,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注入多元化的力量。

AI驱动进化:智能硬件的“操作系统”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大脑”的智慧程度,而这正是人工智能(AI)技术蓬勃发展的用武之地。在近期的一场行业盛会上,有资深研究员指出,AI很有可能成为智能终端演进的强大催化剂,甚至可以被视为当下智能化与数字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操作系统”。正如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2024年很有可能成为科技行业应用百花齐放,迎来智能化新纪元的关键年份。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硬件技术的持续演进,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开发模式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融合趋势。过去,硬件、控制执行的“小脑”以及决定智能水平的AI“大脑”往往是独立开发的。而今后,这些核心技术模块将从“分裂”走向“融合”研发,互相赋能,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实现质的飞跃,使其更加智能、更加灵活、更加贴近人类的思考和行动模式。

市场前景广阔,量产元年呼之欲出

 从宏观市场预测来看,人形机器人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中泰证券引用的高盛数据显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预计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潜在规模有望高达1540亿美元。特斯拉更是惊人地预言,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远超电动车,达到惊人的100亿至200亿台。粗略估算,若以每台10万元且十年折旧期计算,每年新增的市场空间便将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基于以上乐观的预测,多个券商机构的研究报告共同指向一个重要的判断:2024年,很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量产的“元年”。这意味着,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不再是实验室概念,而是真正走入千家万户、工厂车间的人形机器人时代。

挑战与机遇并存:成本下降与技术突破是关键

 当然,任何颠覆性的技术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都会伴随着挑战。一名领先的视觉传感器厂商负责人坦言,从产业链的整体视角来看,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研发的攻坚阶段,正积极等待市场需求的“爆发”。相较于技术本身的不断迭代,成本的有效控制,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普及的另一大重要因素。

 公开数据显示,优必选在2021财年至2023财年上半年这大约两年半的时间里,仅售出了10台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平均售价高达598万元人民币。即便是以技术领先著称的波士顿动力,其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的单台价值也已超过百万美元。

 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也指出,目前硬件成本的“超配”导致了量产成本居高不下。然而,随着AI和大型语言模型技术的持续突破,有望重塑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从而有效降低综合制造成本。预计到2024年,随着小批量产的成本下降,单价或将控制在10万美元左右;而到2025年,如果能够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预计价格有望进一步降至5万美元左右。

 毫无疑问,人形机器人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无限可能,也伴随着需要克服的重重阻碍。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股智慧涌动的浪潮中,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一个更加智能、更加高效、充满更多惊喜的未来。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