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后工业化大背景下的产业升级已成为国家战略核心。这一转型,意味着商业银行也必须在产品、服务创新之外,全面深化体系变革,包括公司治理、数字化管理、投行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只有系统性地推进,银行才能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公司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塑造“硬核”决策引擎
公司治理体系是银行“上层建筑”的根本支撑,其优劣直接影响银行战略执行和风险管控。实现制造业升级目标,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 完善“四会一层”架构:确保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党委会发挥各自作用。授予董事会足够的战略决策权限,强化专业委员会和非执行董事的专业作用,有效实现权责分离与制衡。
• 激发专业决策能力:银行的风险—收益结构正经历转型,决策层需拥有科学合理的风险偏好和资本配置能力,避免路径依赖和保守策略。
• 推动战略转型的组织保障:董事会应具备前瞻性战略布局,结合党委、监事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合作的决策机制,为服务制造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总之,打造“现代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公司治理体系,成为推动银行系统性变革和创新的基础。
二、经营管理模式的数字化 ——构建“智慧银行”格局
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不仅是企业需求,也是银行自身转型的关键环节:
• 向B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触点、引流”转向“数字风控”——利用工业互联网、数字供应链、网络行为数据,积累企业非财务行为数据,建立数字信用资产。
• 数字信用体系的三阶段演进:
• 阶段一:辅助财务数据,进行风险筛查。
• 阶段二:丰富企业数字资产,作为信用评价的主要依据。
• 阶段三:利用高阶算法,实现经营全景诊断,为企业提供多维度金融服务。
• 应用场景:除了传统授信,还能实现风险管理、价格定价、企业精准画像,为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支持。
促进银行业务由依赖财务数据向依托数字资产、实现“万物互联”的智慧金融转变,是未来服务制造业的重要路径。
三、投行业务的战略升级 ——打造“科技金融”的“护城河”
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在于创新,行业资本市场的“血液”在于直接融资。银行要借鉴投行经验,迈向“投行+银行”的融合发展:
• 提升投行业务比重:深化“银投、银政、银企”合作,推动结构化融资、股权投资、债券发行,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科技金融生态。
• 推动投贷联动:突破传统风险偏好限制,结合数据优势,设计符合“专精特新”企业特征的金融产品,扩大高风险项目的融资空间。
• 融入政府资源:积极参与政府创新基金、产业引导基金、产业园数据平台等,结合数据、政策,打造服务供应链和科技创新的综合金融平台。
投行业务的提速,有助于实现制造业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和科技研发突破,为产业升级提供直接、有效的金融支持。
四、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与财富管理的创新
• 供应链金融:推动由“以商行为主”向“数字平台为主”的3.0阶段转变。充分利用供应链合作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增信和融资,降低供应链风险,优化企业现金流。
• 绿色金融:围绕“3060”双碳目标,主动介入环保和绿色技术项目,设计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等产品,满足绿色转型企业的资本需求。强调政策导向、技术评估标准的创新,弥补外部性带来的“公共产品”特征的金融短板。
• 财富管理:结合制造业升级带来的资本需求,将符合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资金导入科技创新领域;同时,推动社会财富的分配和普惠金融,增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
充分发挥“资产负债管理”优势,合理配置风险偏好更高的长期资金与创新企业,既支持产业升级,又助力“共同富裕”。
结语
服务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已成为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变革命题。仅靠产品创新远远不够,更应在公司治理、数字化治理、投行业务和绿色金融等全链条上统筹谋划。未来,银行若能实现治理现代化、管理数字化、产品专业化、服务多元化,就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扮演更加核心的角色,助力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