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4年,机器人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风口,技术革新、产品迭代、产业链协同以及政策支持的“四大合力”将共同驱动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具象化的人形机器人,到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再到多样化的服务机器人和高精尖的特种机器人,每一个细分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以下是基于当前趋势的十大展望,为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提供参考:
展望一:人形机器人元年开启,产业规模迈入“十亿级”俱乐部
2024年,人形机器人将真正迎来产业化的曙光。我们预测其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10亿美元。这一增长将得益于更多企业的加入,包括传统机器人巨头的产品线延伸、科技与制造行业翘楚的跨界布局,以及一批充满活力的新兴初创企业。产品形态、技术路线、应用场景和生态模式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市场关注点将从技术本身转向更为实际的应用场景,预计工业场景,特别是汽车制造和3C电子行业,将成为首批落地应用的主力。
展望二:特斯拉机器人定型量产,降本增效驱动国产零部件崛起
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项目预计将在2024年完成最终定型,并实现小批量生产,首批机器人有望用于特斯拉自有工厂,并可能达到千台级别的月产量。在此过程中,降低单机成本是核心目标,预计未来成本有望降至20万元甚至更低。行星滚柱丝杠、减速器、力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成本压力将推动国产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加速进入特斯拉的供应链,成为重要的“降本”推手。
展望三: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新旧迭代,关注“新”与“变”
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产业化的早期阶段,2024年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方案和供应商选择将充满变数。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新”技术和“新”供应商的涌现**,例如在传感器、材料、执行器等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关注“变”动,即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的变化**,特别是关节执行器方案的迭代。关注时点应紧随特斯拉的最新进展、行业其他重要参与者的新品发布以及学术界的新技术方案。
展望四:“机器人+”深入拓展,国内市场规模突破200亿美元
预计2024年,中国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总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合计占比将超过50%,显示出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和专业化需求。“机器人+”趋势将持续深化,拓展至更广泛的领域:四足机器人在家庭护理和巡检场景的应用;协作机器人在餐饮、零售行业的普及;特种机器人在核工业、军工等高风险、高难度作业场景的深度应用。
展望五: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迈上新台阶,销量剑指30万台
在主要下游行业(汽车、电子、锂电、光伏等)的趋势推动下,202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超过30万台。虽然整体呈现弱复苏态势,但国产替代的趋势将更加明确,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望提升至50%以上。本体的国产替代将进一步带动上游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为国内机器人产业链带来更强的自主性。
展望六:服务机器人头部企业加速“出海”,拓展全球增长空间
凭借在性能和价格上的双重优势,国内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领域的头部企业,预计将在2024年加速拓展海外市场。成熟且对机器人接受度较高的海外市场,将为这些企业打开新的增长曲线,实现全球化布局。
展望七:AI大模型赋能机器人,提升智能化交互水平
AI大模型的强大算力与通用性,为机器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任务级交互能力、语音识别能力和图像理解能力。我们预计,2024年将有更多机器人企业积极探索并整合AI大模型,以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
展望八:机器人赛道融资热度不减, IPO与板块扩容可期
2024年,机器人产业链将继续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风险投资、私募股权、产业资本及政府产业基金预计将持续加码。在二级市场,“第一股”概念将继续驱动上市进程。继2023年底上市的优必选(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之后,节卡股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等企业有望在2024年推进上市,进一步扩容机器人板块,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
展望九:盈利能力成为企业关注焦点,冲刺上市驱动价值理性回归
在前沿技术和资本热度的背后,企业自身造血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已上市的头部企业中,盈利能力的修复将成为普遍趋势。一级市场方面,随着资本回归理性以及企业上市诉求的增强,企业将更加务实地关注盈利能力,而非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对于众多处于头部地位的初创企业而言,2024年将是决定其能否成功叩开上市大门的“关键年”。
展望十:(隐藏在前面九个展望中的整合性展望)
虽然未能单独列出第十个展望,但综合以上九点,一个更为宏观的展望便是:“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24年的机器人行业,将不再是单纯的“概念炒作”,而是真正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经济价值为导向,技术、产品、资本、政策等要素将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推动产业迈向一个更加成熟、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