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气体,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为各类生产活动提供关键支持。根据应用领域和纯度要求,工业气体主要被划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两大类。
工业气体的“家族光谱”:从“血液”到“特种兵”
1. 大宗气体:工业的基石
大宗气体指的是纯度要求在5N(99.999%)以下,且产销量巨大的工业气体。它们按照制备方式又可细分为:
• 空分气体: 主要从空气中分离而得,包括氧气、氮气和氩气等。这些气体因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巨大的需求量,构成了大宗气体的主体。
• 合成气体: 与空分气体不同,合成气体则通过化学合成制备,代表性的有氨气、甲烷和乙炔。
大宗气体凭借其庞大的需求量和相对较低的纯度需求,主要服务于冶金、化工等传统工业领域,是支撑这些行业运转的基石。
2. 特种气体:特定领域的“精密武器”
特种气体则是为特定领域量身定做的工业气体,对纯度、品种和性质有着特殊且严苛的要求。它们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
• 标准气体: 用于校准仪器和分析检测。
• 医疗气体: 如医用氧气、笑气等,服务于医疗健康领域。
• 激光气体: 用于激光器工作介质。
• 食品气体: 如二氧化碳、氮气,用于食品的保鲜、包装等。
• 电光源气体: 用于灯泡等照明电器。
• 电子特气: 是特种气体中增长最快、技术壁垒最高的部分,其纯度要求通常在9N甚至更高,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显示面板、光伏等电子信息产业。
市场格局与增长趋势:特种气体潜力显现,中国市场独占鳌头
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2020年的数据显示,大宗气体占据了国内工业气体需求的约80%,而特种气体则占2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特种气体中,电子特气占据了60%的份额。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以电子特气为代表的特种气体市场份额正逐年攀升,其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从产业结构来看,工业气体的产业链清晰明了:
• 上游主要涉及空分设备制造商和化学原料供应商,为气体生产提供核心设备和基础原材料。
• 下游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包括冶炼、石化、焊接及金属加工等传统行业,以及半导体、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能源等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大宗气体的下游为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对气体纯度要求相对较低。而特种气体的下游则面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兴行业,虽然单个气体需求量相对较小,但对气体种类多样性和纯度要求极高,这使得特种气体成为一个技术密集型、利润率高的市场。
产业活跃度与地域分布:区域聚集效应明显
从企业注册情况来看,截至目前,中国工业气体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3050家。其中,2023年1月至10月,新增注册企业就已突破60家,这反映出该行业依旧保持着活跃的发展态势。
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了明显的区域聚集效应:
• 江苏省以480余家企业位居全国首位,成为中国工业气体产业的高地。
• 广东省紧随其后,拥有370余家企业,位列第二。
• 河北省则以180余家企业占据第三位。
从企业成立时间来看,25.3%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10年内,而54.5%的企业已成立超过10年,这表明行业内既有新生力量的不断注入,也存在一批经验丰富、沉淀深厚的老牌企业。
市场规模与寡头竞争:中国市场领跑全球,巨头格局待变
全球工业气体市场正呈现持续增长的态秀。随着全球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下游行业的需求保持稳定扩张。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预测,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约1348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约1755亿美元,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5.4%。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市场,其增长动力尤为强劲。2020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已达237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的17.6%,成功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对比来看,中国工业增加值增幅与工业气体行业增速高度一致,表明工业气体市场的发展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工业的发展节奏。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5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3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8.6%,远高于同期美国3.8%的增长率。这预示着中国工业气体市场正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国际工业气体市场长期以来由德国林德(Linde)和法国液化空气(Air Liquide)这两大巨头主导。2021年,两家公司的全球市占率分别高达21%和20%。而美国空气产品(Air Products)和日本大阳日酸(Taiyo Nippon Sanso)等公司则处于第二梯队,市占率分别为7%和5%。
在中国市场,随着本土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和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寡头竞争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但本土企业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增长潜力。特别是在特种气体,尤其是电子特气领域,国产替代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中国工业气体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