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新纪元:5G赋能的中国工厂如何重塑生产力

   2025-08-28 工业品商城33
核心提示:6月16日,当微网优联的首条5G全连接工厂自动化产线正式启动试运行,一场生产力的革命悄然拉开序幕。该公司制造中心总经理黄春生难掩激动:“通信终端产品的生产,本身就要求极高的标准化和精密度。而现在,我们通过5G技术赋能,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实现了40%的飞跃,产品质检的准确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9.5%以上。更令人惊喜

 6月16日,当微网优联的首条5G全连接工厂自动化产线正式启动试运行,一场生产力的革命悄然拉开序幕。该公司制造中心总经理黄春生难掩激动:“通信终端产品的生产,本身就要求极高的标准化和精密度。而现在,我们通过5G技术赋能,生产效率较传统工艺实现了40%的飞跃,产品质检的准确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9.5%以上。更令人惊喜的是,产线布线成本竟然直接降低了100多万元。”

 “成本的有效控制与效率的全面提升,为企业积蓄了强大的力量,让我们能够大胆地开拓全新的市场空间。”黄春生补充说。目前,公司正联合通信运营商,斥资5000万元建设更为先进的“5G全连接工厂”,而备受期待的二期项目预计将于9月正式投产。届时,一台网络通信终端产品从原材料进入生产线,到最终成品出库,整个过程将压缩至短短15分钟。

 这仅仅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浪潮中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国,众多工业企业正积极捕捉新一轮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它们纷纷加码新技术投资,以前瞻性的眼光建设高水平的数字化生产线,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为自身积蓄着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国内已建成超过2100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其中包括209个在智能化改造方面堪称典范的标杆项目。对这些标杆企业进行的一项深入分析揭示,智能化改造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企业的研发周期平均缩短了20.7%,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4.8%,最关键的产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了27.4%,甚至连企业的碳排放也减少了21.2%。这些数字生动地说明,智能化转型正在驱动企业实现更高效、更优质、更环保的发展。

 行业观察家一致认为,通过前瞻性的智能制造投资布局,企业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持续优化产品质量,更能有力地催生新技术、新装备的快速迭代,并由此孕育出全新的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化脉搏,跳动于全产业链

 随着“提质增效降本”的效益在中国制造业企业中不断显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触角已不再局限于生产环节,而是全面、深入地向企业的生产全链条延伸。

 记者在上海市松江经济开发区亲身体验了上海诺雅克电气有限公司高端电器智能工厂的魅力。在这里,从精挑细选的原材料“走上”生产线,到标准化、高品质的产品“走进”成品库,一台低压电器的智能化无人生产流程,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借助5G、工业互联网等尖端技术的赋能,工厂每8小时的产量从原先的约60台激增至100台,所有下线产品的合格率达到了100%,并且实现了每一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诺雅克公司的市场部负责人如此介绍。目前,企业正积极将数字化应用向生产全产业链进行深度拓展,并计划于今年启动智能工厂二期工程建设。届时,从原材料的精准上料,到设备的操作集成,再到产品的自动化包装,各项生产流程都将实现全面的智能化升级。

 上海松江经济开发区亦在积极构筑数字经济的沃土。该区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5G网络的密集布点。围绕中电信息港、腾讯云等一批重量级项目,开发区着力打造数字化创新产业园区,旨在联动平台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加速迈向数字化。

 从精巧的产品设计,到严苛的原材料管理,再到精准的产品加工流程、高效的物流运输体系……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正在主动拥抱变革,将数字化、智能化的理念深度嵌入到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以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为例,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指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深度已不再局限于过往“生产辅助环节的信息化”层面,而是有力地拓展到了“核心生产环节的数据分析与优化”这一更高阶的领域。

 “当前,工业互联网在诸如视觉质检、智能仓储、质量追溯、智能排产、精益生产等8个核心场景中的应用占比已全面超过50%。”余晓晖进一步说明,“在优化生产工艺、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等需要复杂建模分析的场景里,其使用占比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并且应用范围已从当初的少数龙头企业,广泛地覆盖到了全行业。”

多层次应用推广,共绘制造业新蓝图

 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的,是我国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等关键产品领域的供给能力日益增强。

 工业机器人和工业软件的稳步增长趋势,便是这一技术实力提升的生动写照。依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权威统计数据,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九年蝉联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其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的份额已高达51.9%。而同期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工业软件产品的整体收入持续增长,同比增幅达到13.1%。

 根据《“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将力争实现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完成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建成超过500个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同时,关键的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的本土化满足率也将分别提升至70%和50%以上。

 面向未来,相关部门将持续深化研究,积极制定支持装备数字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智能化装备的创新突破,有力支撑我国数字经济的宏伟建设。同时,还将加速推进融合型技术创新,加大在复杂设计、先进制造工艺等关键环节的攻关力度,并以更高的效率进行5G、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的规模化部署和深度应用。

 此外,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协同推进“多层次的应用推广”战略:一方面,将面向国民经济的关键行业,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将针对广大中小型企业,大规模地推广经过实践检验的工艺优化、精益管理和流程再造等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化手段的全面革新,旨在重塑制造业的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为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贡献力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