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无论是数字原生代还是其他群体,对效率和即时性的追求已成为普遍共识。人们普遍无法容忍工作进度的延迟,或是任何阻碍按计划完成任务的情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的领导者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工业自动化所带来的巨大价值。当客户需求旺盛且“短期内交货”成为常态时,时间无疑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27.7%,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稳居世界首位。这股制造业的强劲东风,也引领着物流、仓储等相关领域持续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在这其中,机器视觉和固定式工业扫描系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得益于近年其在设计和功能上的显著进步,这些技术正成为工厂和仓库员工的得力助手,它们不仅极大地简化了包括质量控制在内的各项任务流程,更在新员工入职培训、系统操作学习、生产效率提升、订单履约以及货物运输等多个环节,显著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成本。
然而,这些令人振奋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的机器视觉系统常因其复杂性而饱受诟病,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具备深厚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士才能驾驭自如。甚至有些系统最终被弃置,仅仅因为操作员工觉得过于复杂而拒绝使用,这无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停滞。
迈向直观化:技术为普罗大众服务
时代在召唤变革。在当今制造和仓储行业中,技术工具不应再仅仅是“高学历人才”的专属(尤其考虑到行业普遍存在的员工高流失率问题)。我们正致力于通过优化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功能,让这些先进技术变得更加直观易用;同时,也在积极调整、简化员工操作、理解和受益于机器视觉及固定工业扫描所需的技能组合。目标是让这些强大的工具,能为更多层级的员工所掌握和应用,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效率提升。
技术赋能决策:超越人类局限的洞察力
毋庸置疑,人眼的细节分辨能力和人脑的数据处理速度(研究表明,人脑处理数据的上限约为60比特/秒)都无法与先进的视觉技术和机器处理能力相提并论。但这绝不意味着员工在制造或仓储工作中的价值有所降低。相反,这恰恰凸显了技术在完善决策过程中的巨大价值。认识到我们自身的局限性,正是扩展人类能力、实现人机协同共赢的有效途径。这启发着技术设计师和解决方案工程师能够更轻松、更迅速地应对以下关键挑战:
挑战一:应对高速流转与即时决策疲劳
场景痛点: 供应链各环节的原材料、成品和完成包装的订单,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同地点间快速移动。这迫使现场员工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处理海量信息,甚至需要在并非其核心职责范围内,或不应由他们独自承担的情况下,做出即时决策。然而,我们不可能为了适应人工速度而放慢组装线或仓库传送带的节奏,更无法无限制地为质量控制部门增派人手。
技术解决方案: 通过实现诸多视觉检查和决策流程的自动化,可以显著加快图像处理能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与一致性。这将最大限度地释放和优化可用的人力资本,使任务得以重新分配,将人力资源重新部署到其他更具创造性或需要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业务职能部门。例如,智能相机和传感器可以全天候、高精度地检查产品生产和包装是否符合设计方案和质量标准。合格产品将自动送往包装和运输环节,而质量控制部门则能将精力集中于调查不合格品的根本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所有流程的顺畅、高效和统一运行。
挑战二:跨越知识壁垒,提升判断准确性
场景痛点: 员工在进行货物的组装、检查、运输或归架时,即便合规性要求、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标准,以及原始设计方案等信息都“触手可及”,他们也往往难以清晰地记住所有繁琐细节。对零部件或成品设计原理有限的洞察力,也会限制他们对产品质量做出精准判断的能力。
技术解决方案: 通过深度的人机协同,让员工能够更好地与技术共同工作,从而更有把握地对产品做出合格与否的判断。当潜在问题出现时,技术辅助能够提供即时的数据反馈和预警,促使员工采取更加果断和正确的行动。例如,AR(增强现实)辅助的视觉系统可以实时叠加上部件的正确安装顺序或检测标准,直接指导员工操作。
挑战三:克服生物学限制,实现无差错检测
场景痛点: 人类的视力并非完美无瑕,视力清晰度可能会阻碍我们识别一个不达标的条码标签、一个细微的拧错的螺丝或一个未装满的瓶子。此外,**颜色混淆(色觉障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且并非专家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在药品生产这类监管极为严格的领域,任何有色觉缺失的员工都可能将药片上的紫色标记误认为蓝色,其潜在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技术解决方案: 通过对智能相机和专用条码扫描仪进行精确编程,使其能够准确地“看”到各种人眼难以察觉或区分的事物,包括细微的颜色差异、微小的产品缺陷(如划痕、异物)、以及毫米级的标签错位。这种超越人眼极限的检测能力,极大地提升了质量控制的可靠性,尤其在对颜色识别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中,避免了因人眼生物学限制可能导致的生产事故和经济损失。
挑战四:打破信息孤岛,构建透明化供应链
场景痛点: 无论我们多么专注于眼前的单一工作,所能看到的总是有限的,无法实时追踪眼前发生的一切,更不用说整个复杂而庞大的供应链全局。此外,在报告数据和信息时,忙碌的员工难免会遗忘某些细节,或者在数据输入时出现人为错误,进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
技术解决方案: 如果希望让供应链上的每个人,包括客户,都能更好地掌握质量状况、产出效率和每个职能部门的实时情况,就必须减轻人们在手动报告和数据输入方面的负担。自动化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收集生产、库存、物流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并自动生成报告。这不仅消除了人为错误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信息孤岛,使所有相关方能够共享透明、准确的链条信息,从而做出更明智、更及时的决策,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和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工业自动化,特别是机器视觉和固定式工业扫描技术的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制造业和物流仓储业的面貌。它们不仅满足了时代对效率的严苛要求,更通过弥补人类能力的局限,赋能员工,构建出更智能、更敏捷、更具韧性的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