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术的爆炸式增长,全球正迎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然而,这场变革的另一面,是日益加剧的网络安全担忧。从意大利禁用ChatGPT到国际巨头纷纷限制使用,再到2023工业安全大会上专家们对工业领域AI安全风险的警示,无不昭示着:AI赋能的智能制造,必须将安全置于核心地位。
与此同时,作为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IIoT)的基石,智能传感器产业也正蓬勃发展。它们通过实时采集和传输海量数据,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保障了质量。但当我们欣喜于智能传感器带来的巨大潜力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一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基础设施,都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高价值目标。
AI赋能工业:效率跃升与安全隐患的双重奏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深刻指出,以ChatGPT为代表的AI算法模型,因其不可解释性、不可判识性、不可推论性,使得AI应用系统内生安全问题浮出水面。这种“黑盒”特性与现有复杂系统漏洞后门检测能力的不足相互交织,使得AI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可能带来社会性灾难。
1. 潜在的安全挑战:
攻击门槛降低与OT脆弱性: 北京天地和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伍泽广强调,生成式AI技术将大幅降低黑客攻击工业控制(工控)专有协议的技术门槛,导致OT(运营)环节的漏洞持续增加,工业企业的数据资产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
威胁辨识与路径预测难度加大: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指出,AI的深度应用使得危险源、威胁识别变得更加困难,网络物理攻击路径愈发难以预测,甚至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协调也面临挑战。
数据隐私与对抗性攻击: 和利时信息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总监李季将GPT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视为“双刃剑”,它可能引发隐私保护、资源消耗等问题,并加剧对抗性攻击、自动化攻击、恶意利用等安全隐患。
安全边界的扩展: 随着新技术发展,安全范围不断扩大,安全边界逐步“上浮”至云端、向下沉至边缘设备,传统安全防护体系面临解构与重塑。
2. 智能传感器的双面性:
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正经历快速增长,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308.3亿元。MEMS、CIS、雷达、射频等智能传感器在机械制造、汽车、高端装备等行业广泛应用。它们是智能制造的“耳目”,高效地收集着工业生产的每一个脉搏。然而,这些联网的、智能化的传感器本身也可能成为攻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一旦这些工业“神经末梢”被非法控制或篡改,其采集的数据被窃取或破坏,将直接影响工业系统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甚至引发连锁反应。
突围与破局:构建新一代工业安全防御体系
面对AI时代的工业安全新挑战,以及国产智能传感器发展中的“卡脖子”困境,中国工业界必须主动求变,构建一套韧性强、自适应的新一代工业安全防御体系。
1. 固本培元:夯实基础设施安全
提升数字化能力与CT/OT融合: 烽台科技副总经理王启蒙指出,工业场景基础设施数字化能力偏弱,应加速数字化改造,并加强CT(通信)与OT(运营)的需求对接,确保工业应用端到端可靠性。
增强核心部件工业特性: 提高芯片、模组、终端产品等关键设备的工业特性和安全性,这对于国产智能传感器领域尤为重要,有助于解决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2. 科学管理:强化工业数据安全
明晰权责,Web3.0赋能: 北京交通大学王伟教授提出,应解决工业数据访问控制权属不清晰的问题。借助Web3.0技术,可将工业数据转化为可确权、可支配、可流通的资产,形成可靠、安全、合规的安全保障平台。
数据分级分类与动态策略: 王启蒙建议,根据工业分级分类知识库对从各类设备采集的标识、状态、事件、运维、实时数据进行分级分类,并根据数据等级实施对应的安全策略处理。
3. 以攻促防:AI赋能网络安全产业
发展网安大模型: 李季的观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AI技术也为网络安全产业带来机遇。网安大模型有助于安全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网络安全威胁,开发出更高效的安全工具和方案,提升网络安全的智能化水平,实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4. 协同创新:突破智能传感器“卡脖子”困境
产业链协同发展: 针对国内传感器企业“大产业、小企业”、“只有龙头,没有牵头”的格局,应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加强上下游协同,形成产业合力。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尤其在中高端工业传感器领域,必须补齐知识产权、设备和材料短板,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标准化建设: 统一传感器数据采集及传输标准,降低下游应用厂家的使用门槛,促进数据互联互通。
警惕“泡沫”:理性看待AI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访问量的首次下滑,以及国内超过80个10亿级参数规模AI大模型涌现,均引发了对人工智能“泡沫”的担忧。专家警示,一旦技术无法有效落地、市场期待无法实现,泡沫可能破裂。这提醒我们,在拥抱AI技术带来的巨大潜力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注重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实际的价值创造。
结语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工业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同时,国产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崛起也为中国智能制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新旧技术交织的关键时期,中国工业界必须以战略眼光审视变革,以创新思维应对挑战,以协同合作实现突破。唯有在确保工业基础设施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释放AI和智能传感器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巨大潜能,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数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