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启动的“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全国行”活动,再次将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置于了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这不仅是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机遇的必然选择,更是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能、夯实制造业根基的关键举措。然而,中小企业作为数量庞大、最具活力的经济主体,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却面临着“缺钱、缺人、缺技术”的“单打独斗”困境,亟需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时代命题与核心挑战
1. 转型势在必行: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答题”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必修课”。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其智能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工业经济的发展潜力。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证明了中小企业在工业4.0中的关键作用,美国的智能制造战略也强调连接和赋能中小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在中国,中小企业是数量最多、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它们成功转型,是观察和推动中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
2. 智能制造:中小企业转型的关键路径
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贯穿设计、生产、服务全流程的先进生产方式。它能够有效提高效率、效益和质量,是中小企业增强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为重要的是,智能制造强调全产业链同步发展。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才能真正构建起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发展新生态。
3. 困境重重:“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痛点
尽管转型前景广阔,但我国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长期面临严峻的挑战:
“缺”字当头:
没钱: 数字化转型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而中小企业普遍资本实力较弱,难以承担高昂的前期设备、软件和技术服务费用。
没人: 缺乏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人才,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没技术: 自身技术积累不足,对前沿数字化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有限。
没效果: 即使投入了,也可能因为方法不当或技术不匹配,导致转型效果不显著,甚至“两相抵消”了降本增效的预期。
“单打独斗”的孤岛困境:
与大企业路径差异: 大企业凭借资源优势,数字化转型已步入深度应用阶段,但其模式往往不适合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
缺乏生态联动: 许多中小企业倾向于“独自摸索”,缺乏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下游企业的有效联系,导致企业自身积累的数据体系成为“信息孤岛”,无法在产业链中实现价值流动。
生存压力下的“不敢转”: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许多中小企业宁愿固守传统模式,也不敢冒险投入可能带来长期阵痛却短期见效不大的数字化转型。
聚合力量,变“单打”为“团体赛”:破解转型困局
面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困境,聚合力量,将“单打独斗”转变为“团体赛”,是推动转型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政府、龙头企业、平台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共同发力,构建起更加有利的转型环境。
1. “不会转”——搭建公共平台,降低门槛:
建设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 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搭建集技术咨询、方案提供、人才培训、案例推广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获取转型知识和方案的门槛,帮助其“学会转”。
2. “不能转”——普惠政策支持,用好数字服务:
探索普惠型云服务政策: 落实和优化针对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数字化服务政策,鼓励云服务提供商开发“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能用出效益”的优质数字化服务产品,让中小企业能够以可承受的成本提升数字化能力。
推广适用性强的解决方案: 鼓励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性和需求的通用型、模块化、可扩展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避免“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3. “不敢转”——发挥龙头效应,构建生态合作:
发挥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优势: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发挥“链主”作用,通过技术赋能、模式输出、资源共享等方式,带动其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实现协同转型。
构建共生共享的合作模式: 打造一个**“以大带小、互惠共赢”**的产业生态。通过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生共享、互补互利的技术和数据合作模式,分担转型风险,共享转型效益。
强化政策引导与激励: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中小企业和生态构建者的激励政策,树立成功范例,打消中小企业的顾虑,鼓励其“敢于转”,并引导其“转得好”。
结语:用“合力”驱动,迈向智能制造新高度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一旦疏通全身,将迸发出惊人的活力。在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全国行活动的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搭台、龙头引路、平台赋能、技术支撑、政策激励,中国中小企业必将能够克服转型中的种种 Gnan,从“单打独斗”走向“团体赛”,加速迈向智能制造的广阔天地,为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