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藩篱:国产PLC崛起的战略路径与生态构建

   2025-08-29 工业品商城16
核心提示:中国PLC市场长期被进口品牌占据,这一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市场策略和人才培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然而,随着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迈进,以及自主可控战略的深入推进,国产PLC正积极寻求突破,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进口PLC的市场主导与历史根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中国尚不具备自主生

 中国PLC市场长期被进口品牌占据,这一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市场策略和人才培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然而,随着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迈进,以及自主可控战略的深入推进,国产PLC正积极寻求突破,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进口PLC的市场主导与历史根源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中国尚不具备自主生产PLC的能力时,PLC应用市场主要由美、德、日、法等国的领先企业推动发展。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客户对其产品和技术形成了高度的依赖惯性,技术支持、应用人员的培养和积累成为了关键的竞争手段。

 进口PLC厂商采取了**“以教育为先导”的策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西门子、罗克韦尔、三菱电机等纷纷通过向工科大学成批捐赠或低价提供PLC实验设备,并与大学教师合作出版相关机型的PLC专业教材。这种策略的根本目的在于,希望在中国形成一个“只会使用,不会设计制造”的PLC应用市场,从而巩固其长期市场优势。虽然短期内,这种方式对双方都有利可图,但从长远来看,却为国产PLC的发展设置了人才、应用习惯和技术偏好**等重重门槛。

 尽管PLCopen中国组织及国内有识之士多年来一直呼吁并推动以IEC 61131-3国际标准为基础的通识化PLC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让广大工科学生和在职技术人员真正掌握PLC的基础理论知识,改变以特定机型为核心的课程设置,仍面临大面积突破的挑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打破对进口PLC的长期依赖惯性,需要从PLC应用工程师的后备队伍抓起,推行系统性的策略,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国产PLC的市场突破口与发展策略

 面对严峻的市场格局,国产PLC的厂商需要寻找更有效的市场突破口。

 OEM市场是目前一个极具潜力的切入点。对于中小型PLC而言,OEM市场需求占比已超过60%。国产PLC厂家若想赢得OEM客户的青睐,必须在配置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响应的快速性、质量以及价格等多方面满足OEM厂家的配套要求。

 灵活性是国内PLC企业的天然优势,以嵌入式定制PLC作为应对策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OEM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稳定的质量是国产PLC厂家必须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多年来,国内众多PLC厂商能够生存和发展,其经验在于积极开拓和服务于细分行业和市场。例如,在特殊时期(如疫情期间)对口罩生产线或相关装备需求的激增,虽然进口PLC因芯片短缺等原因导致交货期延长,这为国产PLC提供了短暂的机会,但显然这种机会性需求不具备可持续性

PLC软件IDE供应商的角色演变与生态构建

 从开发角度看,市场并不需要数量庞大的PLC软件IDE供应商,而是需要少数能够保持持久稳定、高质量服务和与时俱进的技术进步的优秀企业。全球范围内,PLC软件供应商的头部企业数量不多,如3S、KW、ISaGRAF、Axel、COPA-DATA等,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行业集中度的趋势。

 目前国内涌现的PLC软件开发商群体展现出相当的活力,其关键不在于扩张数量,而在于能否获得足够的行业支持,以保证其长期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在供应链层面,PLC厂商通常是PLC软件开发商的下游客户。过去,PLC软件开发商主要通过销售IDE软件授权(通常还需要针对客户的MCU品种和实时操作系统提供相关的运行时系统)来获利。然而,近年来,为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一些国内PLC软件开发商另辟蹊径,开始为客户提供基于ARM或X86(包括国产芯片)的PLC控制系统、I/O模块、实时工业以太网主站和从站等的硬件设计参考模板

 凭借在软件领域的优势,这些供应商能够在更小型的MCU平台上,支持其他公司需要更高性能处理器才能完成的功能,同时还能保证更优的实时性更低的硬件成本。当然,作为具有工业级质量的硬件模板,还需要具备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的可靠保证。

 这种软硬一体化的“Design House”营销模式具有巨大的潜力。它能够让下游客户、PLC集成商或终端用户在较短时间内(例如三个月或半年),迅速拥有符合工业质量的自有品牌产品。由PLC平台软件研发公司来把控PLC各种模块的硬件选型和供货渠道的确认,无疑为PLC产品的质量提供了基本保障。而PLC厂商则可以将精力聚焦于批量生产的质量控制,并巧妙地将自身的知识产权通过软件模块集成到自己的系统中。

 这种模式驱动下,PLC软件平台供应商正逐步进化为PLC 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供应商。同时,在PLC的软硬件设计开发与PLC产品的生产制造之间,也正在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缓解市场对进口PLC的依赖,更为中国PLC产业的整体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pathway。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