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革新的飞速浪潮中,一个由数据、互联和智能构建的新型经济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于产业脉络之中。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种强大的赋能力量——工业互联网。它不再仅仅是生产线上的辅助工具,而是正从制造端的设备指令,延伸至整个产业链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重塑着经济发展的肌理。
产业规模的跃升与平台的繁荣
最新数据显示,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已然汇聚起超过1.2万亿元的庞大经济体量。在这一蓬勃发展的生态中,涌现出超过240家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它们如同智慧的节点,连接着分布于广袤土地上的众多制造实体。这些平台不仅扮演着信息汇聚与分析的角色,更成为驱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驱动力。
从车间到全链条:数字化的广泛渗透
工业互联网的魅力,在于其超越传统生产边界的能力。在湖南长沙,一处繁忙的生产车间内,随着焊接机器人的精准落枪,千里之外的广州展厅大屏幕上,实时数据如血液般流淌,准确呈现着设备的每一项运行指标。
“我们自主研发的‘根云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如今已成功连接超过120万台高价值工业设备。”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分享道,“我们能够精准采集工厂在下料分拣、精密焊接、机械加工等不同工艺环节中的设备运行数据,全面洞悉设备的健康状态。”表面上看似已达饱和的生产线,实则隐藏着大量的待机与生产等待时间。通过实现计划排产、过程监控、质量控制的在线化、智能化管控,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盘活产能,有效实现成本的优化、产品质量的提升、整体效率的提高以及产出的精进。
多元平台与场景的创新活力
当前,我国拥有超过240家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超过28家平台已具备跨行业、跨领域的辐射能力。工业互联网已全面性地融入了45个国民经济大类,新的应用模式和商业业态在此迸发出了惊人的创新活力。
通过紧密协作,推动“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已促成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等一系列典型场景在众多行业得以落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5G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正加速从传统的生产辅助环节,向着更核心的生产环节延伸,赋能生产效率的质的飞跃。
行业观察指出,工业互联网对传统产业进行的智能化改造,其成效已极为显著。其应用深度已从早期的生产辅助环节的信息化推送,扩展到了核心生产环节的数据分析与优化。目前,在视觉质检、智能仓储、质量追溯、智能排产、精益生产等8个关键场景中,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渗透率已超过50%。而在优化工艺流程、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等需要深度建模分析的场景应用中,其占比更是大幅提升,应用的范围也从起初的少数头部企业,逐步覆盖至整个行业的广大范围。
向前追溯,从研发设计的理念革新,到品牌营销策略的创新,再到基于智能产品和智能服务的商业模式的迭新,这些都是工业互联网从单纯的制造环节,向着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延伸拓展的重要方向。
规模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与挑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的工业互联网已昂首迈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着力破解制约其规模化推广的痛点和难点,已成为关键任务。
在准确研判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与薄弱之处的基础上,需要系统性地提出一系列适应并引领其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包括加强制度创新与统筹部署,进一步完善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以及应用体系,从而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系列关键的部署正在加快推进,旨在优化整体发展环境,有力推动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一份重要的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将开展多项重点行动,包括夯实现有网络体系、强化标识解析能力、壮大平台体系、汇聚并赋能数据资源、培育新型应用模式等合计11项关键举措。
其中,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以促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规模化发展,是一个重点方向。计划目标是推动各地、各行业建设超过300个二级节点,实现标识注册总量突破4000亿,日均解析量达到1.5亿。同时,将企业接入数量拓展至30万家,并确保上线递归节点不少于20个。
此外,还将聚焦重点的制造业集聚区,密集组织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深度行、“平台+园区”赋能深度行等活动。通过总结服务经验和规范,研制“平台+园区”评价方法,探索可推广落地的路径,切实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展望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新时期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并研究出台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聚焦关键技术、互联互通、数据应用等核心领域,将加速构建先进的技术体系、健全的标准体系以及完善的产品体系。通过统筹推进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树立新板,持续增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及产业供给能力,从而有效打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瓶颈。
持续降低转型门槛:赋能中小微企业
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短期内投入的成本不一定能够立即转化为显性收益,这无疑对企业的资金实力,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转型的难度。因此,需要从多维度入手,为企业降低数字化转型的门槛。
许多制造型企业普遍面临着“不敢转”、“不愿转”、“不能转”、“不会转”的困境。例如,因缺乏专业人才而“不敢转”,因资金或技术等因素而“不愿转”,因设备制式、数据标准不统一而“不能转”,以及因缺乏智能化诊断和后续服务的支撑而“不会转”。因此,企业应审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同时,也强调数字化改造应是全产业链整体实现协同运营,关键在于形成能够融合兼容的数据流。
在平台集中度的问题上,有观点指出,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之间的集中度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平台互联互通的效率。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可以考虑自建适合自身的平台。而广大中小微企业,则可以通过公有云服务,有效利用第三方平台,将原先局限于本地的工业控制系统扩展至云端,从而实现灵活的远程维护和管理。
为了进一步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建议加大对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持续提升在重点行业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水平,并加快向矿山、能源、医疗、交通、物流等更广泛的行业进行融合推广。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在补链短板产业、延链优势产业、升链传统产业、建链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