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伟的工业图景中,有一种“金字塔尖”般的产业,它们如同沉默的巨匠,以其精密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铸就着万物生长之基——它们便是“工业母机”。广义而言,工业母机是指制造机器和机械的机器,是工业生产的“源头活水”。而狭义上,它们更是指金属加工机床,是制造业链条中无可替代的“基石”。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大国,其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母机产业的强韧度。这一产业不仅承载着整个制造业的上游根基,更直接关系到机械设备、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众多前沿领域的效率与品质。
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工业母机产业的“双刃剑”
当前,我国工业母机行业已成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堪称第二梯队中的佼佼者。然而,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的大背景下,行业在一些关键领域仍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在数控系统、高精度传感器、主轴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与国际顶尖水平尚存差距。
在数控机床市场,我国产业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微妙的“窘境”:低端国产品牌之间,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压缩;中端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对海外进口的依赖度较高,技术“卡脖子”的风险始终存在;而高端市场,则因海外的非公开技术出口管制和技术交流壁垒,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缺口。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数据直观地揭示了这一现状:国内高档系统自给率不足10%,相当一部分依赖从日本等国进口,而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的整体市场份额,尚不足三成。
政策东风劲吹:为“工业母机”注入发展新动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期多项重要的国家层面的政策与高规格会议,为工业母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送来了久违的“春风”。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三届工业母机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相关部门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坚持‘需求导向、场景牵引、中试验证、串珠成链’”,核心在于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并加强市场应用推广,从而培育出一个完整、协同且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权威人士近期召开的扩大会议也强调,要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力度,同时,也要推动传统产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区域层面的政策也同样振奋人心。例如,某大型经济体经济强省,在《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千亿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并聚焦装备制造及终端产品领域,大力发展高端工业母机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市场周期拐点:迎接待万亿增长新浪潮
有市场观察家分析认为,在“自主可控”这一战略性的驱动力,以及行业更新换代的周期性规律双重作用下,机床行业正迎来重要的上升周期。从宏观的行业周期来看,工业母机行业的设备更替周期大约在7-10年。考虑到上一轮的行业高点出现在2011-2013年,市场普遍预测,工业母机行业的拐点已然临近。
中国制造业的加速转型,叠加精密模具、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崛起,正为数控机床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增长点。各大研究机构预测,到2026年,中国数控机床市场的规模有望率先突破5000亿元大关;而到2024-2028年,国内工业母机市场的整体规模,更将剑指万亿级别。
民企争相入局,基金加持潜力
政策的强力助推,正在资本市场激起涟漪。二级市场上,多只工业母机概念股表现活跃,显示出市场对该领域前景的强烈看好。来自专业数据统计显示,Wind工业母机概念板块中的多只股票,在近一个月内的平均涨幅显著,跑赢同期大盘指数,其中不乏涨幅超过20%的明星股。
在这一轮转型升级的浪潮中,企业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某中高档数控系统领域的龙头企业,已成功掌握了多轴联动高档数控系统产品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在控制装置、伺服驱动及伺服电机等核心组件的国产化制造方面取得突破,有效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同时,另一家知名机床企业,在过去一年里,组建了由35个科研攻关小组,成功攻克了包括高端数控机床设计制造在内的10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总收入的比重更是高达11.9%,在加工精度上也实现了业界认可的重大突破。
此外,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正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重点投向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项目、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将显著提升企业在高档五轴加工中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以及各类高端复杂刀具的设计和制造能力。
在业绩层面,不少在工业母机领域深耕的企业,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了盈利大幅增长,净利润多超亿元,且保持了良好的同比增长态势。这充分表明,随着市场预期的明朗和国家战略的支持,工业母机产业正步入一个充满机遇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展望未来: 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化和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中国工业母机产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有望以其强大的“制造之基”力量,支撑起更为宏伟的制造强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