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数实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数实融合的内涵、关键问题、发展趋势以及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读者提供更深刻的理解。
数实融合的战略意义与核心议题
本次大会以“数实融合的第三次浪潮”为主题,精准地抓住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趋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这一战略部署凸显了数实融合的重要性。
关于数实融合,目前存在着多种解读:
并非简单叠加: 有人认为,这与前两次技术浪潮没有本质区别。
彼此融合而非对立: 也有人认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并非意味着两者是对立关系。
构建新优势: 还有人提出,如何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利用数实融合打造新的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创新点,从而在新一轮发展中形成与大国竞争的新战略优势。
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从人类历史的视角来看,每一次新技术浪潮的快速发展都会引发经济、社会和智力形态的重大调整。 要抓住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的关键, 必须关注两个核心问题:
内在利益协调机制
市场主导的力量
内在利益协调机制:应对要素替代与产业转型的挑战
在新技术浪潮来临之际,如何协调要素替代、产业转型和组织变革中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 若社会未能建立良好的激励相容的内在利益协调机制,新的经济形态、发展动力和生产力的扩散和深化将受阻。
历史上,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就深刻地冲击了传统社会。 世界各国在迎接产业革命的过程中,也探索并形成了良好的利益相容体系,从而推动了技术革命转化为产业革命,并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数字经济的本质:数字要素与利益关系的革命
数字经济的核心是将数字要素凸显和独立化,并在生产系统中全面提升其边际贡献。 数字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成为人类生产边际贡献最大的要素,也是社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生产体系和社会体系中,劳动、资本、管理、组织和数字等要素组合关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如IT、网络和智能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利益关系层面。 边际贡献最大的要素通常会获得最大的收益,而被替代的要素,其边际收益则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在英国产业革命发展的初期,就曾发生过工人毁坏机器的行为,以及资本要素与劳工之间的激烈冲突。 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必须建立协调新旧要素所有者利益关系的体系,让创新者分享创新红利,同时对利益受损者给予适当补偿, 确保经济形态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浪潮的挑战:更激烈的利益冲突
今天的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其核心驱动力在于数字技术从IT、网络技术到智能化技术的演进。 智能化技术是智力的延伸,其对未来要素组合的变化,比工业社会所面临的变化更为剧烈。
例如,ChatGPT 的出现引发了对传统白领阶层可能消失,进而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的担忧。 一部分人从事高端技术创新,而另一部分人则大量从事接触性服务业。 这种中间空洞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技术创新中失败者和获利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冲突将会达到一个全新高度。
中国经验:在挑战中探索协同
技术战略和数字经济产业战略固然重要,但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加速赶超过程中所带来的利益结构变化,较欧美发达国家在技术冲击下的变化更为剧烈。
平台经济的发展就体现了这样的调整过程。 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平台经济,线上交易大幅增长,线下交易大幅下降,一度出现了实体店倒闭的现象。 但社会进步的浪潮是难以阻挡的,在平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利益受损者的关系至关重要。
中国在过去 20 年,在互联网加平台这种数实融合中间取得的成功,关键在于国家采取了大量的就业政策和社会平衡政策来缓解新业态、新技术所带来的冲击。
与其他一些发展中的大国相比,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然而,由于社会冲突、社会压力以及产业转换中间的动力体系难以形成,直接影响了发展动力。
未来展望:利益协调与制度创新
在数实融合第三次浪潮中,智能化技术带来的冲击将比网络技术更为激烈。 因此,下一步面临的更大问题是利益协调,即如何在各种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协调要素所有者、产业形态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整个的社保体系依然非常薄弱,面临冲击时的承受能力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强。
我认为,在未来的数实融合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在要素替代、产业转型和组织变革中实现利益协调,并形成新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创新。
数实融合的第三次浪潮,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只有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