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齐鲁大地的腹地,机器的轰鸣声日夜不息,奏响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强音。坐落于山东济南的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南二机床”),这座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工业巨擘,依然活力四射。在巨大的重型压力机车间里,一台台精密的冲压设备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每一台设备上都清晰地标注着交付日期和客户的名字——南非福特、一汽红旗、中国重汽……这些赫赫有名的企业,无不仰仗着济南二机床所提供的关键设备。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在汽车冲压领域打破国外垄断的企业,济南二机床的崛起,是中国工业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
而位于山东南部的滕州,则是一片更加充满活力的机床产业热土。在这片土地上,聚集着超过七百家机械机床类企业,其产业密度之高,在全国范围内都堪称罕见。正如威达重工电器技术部部长王亮所言:“这里堪称机床行业的‘华强北’,无论是哪个地区的客户,几乎都能在滕州找到所需的机床配套产品和技术支持。毫不夸张地说,甚至连广东的企业,都在滕州设立了办事处,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一站式采购到所有配件。”滕州的崛起,彰显了中国机床产业强大的配套能力和供应链优势。
从全国的机床产业版图来看,山东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济南,是名副其实的“机床之都”,而滕州,则被誉为“国内中小机床之都”。这两座城市,一个拥有强大的龙头企业,一个拥有庞大的中小企业集群,它们在各自的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互相支撑,共同推动着山东乃至全国机床产业生态的蓬勃发展。
然而,与山东机床产业的蓬勃发展相比,正在奋力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广东,其机床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核心技术缺失、产业发展较为分散、应用场景相对不足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广东机床产业的转型升级。但另一方面,广东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对机床产品的巨大需求,这为广东机床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借鉴山东机床产业的成功经验,或许能够为广东的产业升级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细分领域的深度突围: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在过去,我们总是模仿国外的技术和产品,但现在,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感慨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机床行业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国有企业,被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为“十八罗汉”。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由于体制机制僵化、技术创新不足等原因,“十八罗汉”中的大多数都逐渐走向衰落。
“发展到现在,‘十八罗汉’基本都倒了。”采访中,多位受访者都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与大部分国有机床企业日渐式微不同,济南二机床却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最终成长为世界三大汽车冲压制造商之一。
“参与国际竞争没有捷径可走,要靠真功夫,拼的是实打实的产品技术、质量和服务。”济南二机床董事长张志刚坚定地说道。
在汽车制造的四大工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中,冲压工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约70%的汽车零件都是通过冲压成型的。然而,长期以来,汽车冲压装备的高端市场一直被国外企业所垄断。
“多年前,我们去德国考察,发现他们对核心装备严防死守,根本不给我们看。”张志刚回忆道,“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主创新的决心。”
瞄准这一痛点,济南二机床每年都将销售收入的6%以上投入到研发之中,先后攻克了330多项关键技术,最终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壁垒,成功进入广州本田、上海通用等几乎所有国内汽车工厂,占据了国内市场80%以上的份额。
更为重要的是,济南二机床还成功打入了国际高端市场。2011年,济南二机床与美国、德国的顶尖企业同台竞争,最终赢得了福特汽车的冲压线订单。此后,他们又连续赢得了福特美国四个工厂的九条大型冲压线订单,并成功进入日产美国、九州工厂和法国标致雪铁龙工厂等,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市场的重大突破。
如今,凭借着这股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济南二机床继续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高歌猛进,成功突破了用于加工航空、高铁等行业大型复杂曲面和精密零件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技术。
“没别的捷径,就是一点点啃骨头式地攻下核心技术。”济南二机床数控机床公司总经理贾会述说道。
不仅是济南二机床这样的龙头企业在持续攻克关键技术,在机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许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也在积极寻求突破。
在滕州最大的数控面板、电盘配套企业——山森数控的车间里,董事长张士银正在仔细抽查刚刚下线的产品。“传统的电盘需要两天才能安装一套线路,而且容易接错或脱落,机床60%的故障都因此产生。但我们的智能电盘安装只需要十分钟。”张士银介绍说,这是山森数控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智能电盘。从2011年开始研发,到产品试制、测试、客户试用、产品调整等,山森数控用了近八年的时间。
“看似寻常的数控面板、智能电盘,背后都有颠覆式的创新。”张士银自豪地说。
难以进入高端市场,一直是制约广东机床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山东,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小“隐形冠军”的突围路径,既为广东机床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广东企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态度。
“我认为机床没有高低端之分,只有品质的高低。企业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坚持创新,就一定能做出高品质的产品。”山东机床通用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王桂东总结道。
结语:
山东机床产业的进阶之路,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勇于创新的突破史。它向我们展示了,只要坚持自主创新,深耕细分领域,就一定能打破国外垄断,重塑中国工业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