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产业难题,重塑工业机器人发展新格局

   2025-05-21 工业品商城19
核心提示: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的地位日益凸显,但高速发展的背后,人才供需失衡、自主品牌竞争力不足、下游应用领域过于集中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破解这些难题,驱动工业机器人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应用型人才:填补产业发展的关键缺口工业机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的地位日益凸显,但高速发展的背后,人才供需失衡、自主品牌竞争力不足、下游应用领域过于集中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破解这些难题,驱动工业机器人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应用型人才:填补产业发展的关键缺口

 工业机器人作为一项集技术、应用与维护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从项目管理、系统集成开发,到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再到安装调试与维护,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然而,国内职业教育在该领域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经验相对匮乏,导致大量毕业生难以直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二次培训。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高效运转往往需要3至5名调试维护及系统集成开发人员的协同配合。人才缺口的持续扩大,不仅限制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也影响了产业的整体效益。因此,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解决当前产业困境的当务之急。

自主品牌:冲破“三座大山”,提升核心竞争力

 尽管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众多,但自主品牌在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上市企业数量较少,且多数企业年收入规模偏小,与国际巨头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另一方面,自主品牌在核心零部件市场的占有率仍然较低,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此外,国内企业大多集中在系统集成等低附加值环节,难以分享产业链上游的丰厚利润。要改变这种局面,自主品牌必须迎难而上,冲破“上市数量少、市场份额低、环节附加值低”这“三座大山”,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下游应用:告别“过度集中”,构建多元化格局

 当前,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制造等行业占据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这种高度集中的格局,使得工业机器人产业极易受到单一行业市场波动的影响。以汽车行业为例,近年来,由于汽车产量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速也随之下降。

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必须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构建多元化的下游应用格局。

重塑产业格局的战略路径

面对上述挑战,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需要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以创新驱动,攻克技术壁垒:

•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建立实习基地,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同时,积极支持国际人才流动,吸引海外专家来华交流、创业。

• 加强国际合作: 鼓励国内企业加强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技术转让、合作研发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 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鼓励高校开设或优化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紧跟市场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以产业整合为契机,构筑竞争优势:

• 鼓励横向整合: 鼓励核心零部件企业之间通过互相参股、技术转让等方式进行横向整合,提升技术实力,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 鼓励纵向并购: 鼓励产业链中下游企业以本体业务为核心,向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拓展,向下游应用领域延伸,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研-产-销”能力。

3. 以量质并举为目标,培育产业增长点:

• 拓展应用领域: 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市场机遇,积极拓展工业机器人在电力、煤矿、石油、核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

• 完善标准体系: 加快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标准制定工作,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

• 推动智能制造: 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中,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

 通过以上战略路径的实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有望破解发展瓶颈,重塑产业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