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赋能制造:解锁工业互联网的迷雾与挑战

   2025-05-08 工业品商城7
核心提示:毋庸置疑,5G正以破竹之势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而其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无疑是新型制造业,特别是由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所代表的未来工厂。离开5G,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真正智能互联的工业体系。某种程度上,将5G技术赋能局限在非制造业领域,是对这项颠覆性技术的巨大浪费。尽管我们已经看到五花八门的5G应用场景,但其中许多

 毋庸置疑,5G正以破竹之势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而其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无疑是新型制造业,特别是由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所代表的未来工厂。离开5G,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真正智能互联的工业体系。某种程度上,将5G技术赋能局限在非制造业领域,是对这项颠覆性技术的巨大浪费。

 尽管我们已经看到五花八门的5G应用场景,但其中许多都集中在公共服务平台,这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我们对5G真正价值的理解。那么,5G在制造业的落地究竟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真正释放其潜能?通过对多家制造企业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在拥抱工业互联网的道路上,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困境一:5G赋能的“雾里看花”

 许多制造企业对于5G技术如何赋能制造业,其在工业生产流程中的应用路径,以及其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知。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智能化数据采集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如何将这些技术整合到现有的生产流程中?这些问题如同笼罩在企业上空的迷雾,让他们难以看清方向。

 这种认知上的模糊,使得制造企业难以准确地向电信运营商、设备提供商和软件设计公司传递数字化转型的完整架构。他们无法清晰地展示基于数字化生产的生产流程架构,更无法提出明确而具体的需求。尤其是在选择组网方式上,对于企业内部环境适用的NSA网、SA网,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企业电缆和固网等问题,制造企业缺乏基础性的技术研判能力。这导致他们在网络资源的整合与选择上举步维艰,难以做出最优决策。

难题二:网络与流程的“南辕北辙”

 一方面,电信运营商对参与工业互联网建设热情高涨;另一方面,他们对制造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却缺乏深入了解。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网络设计与企业生产流程严重脱节。运营商往往从自身的网络技术优势出发,而非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的方案可能在技术上先进,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与现有的生产流程格格不入。

 例如,一些运营商倾向于推广最新的SA网络,但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制造企业现有设备的兼容性和改造成本。又如,一些运营商设计的网络方案,虽然在理论上能够满足高速率和低延时的需求,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忽略了工厂环境的复杂性和电磁干扰等因素。这种网络与流程的“南辕北辙”,最终导致工业互联网的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挑战三:软件开发的“孤岛效应”

 由于对5G应用系统架构缺乏整体了解,许多企业在软件设计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切块开发和外包方式。他们将整个系统拆分成多个模块,分别交给不同的软件公司进行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软件在不同应用阶段难以进行迭代、升级和互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例如,企业可能分别外包了设备监控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但这些系统之间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这导致企业无法获得全局性的视角,难以进行优化和改进。更重要的是,切块开发和外包的方式,容易导致知识产权分散,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

 由此可见,制造企业、电信运营商、软件设计公司,三者看似在共同建设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实际上却往往处于相互脱节的状态。这不仅导致投资效率低下、重复建设资源,而且正在建设的工业互联网也可能与最初的建设目标渐行渐远。

破局之道:融合、赋能与迭代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5G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真正落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厘清概念,避免混淆。 需要明确工业互联网与工业物联网的区别。工业互联网是基于设备生产流程以及设备内部各类元器件运行状态的数据互联,是基于生产流程和设备智能控制的数字化生产体系。而工业物联网则是基于生产企业设备外部整体运行状况的连接、识别、共享、控制和产品生产管理的数字化体系。我们现阶段在NSA组网环境下主要建设的其实是工业物联网,下一步需要逐渐向工业互联网过渡。

 第二,搭建桥梁,弥合认知鸿沟。 行业协会或科研机构可以组织生产企业、试点企业和电信运营商进行系统化培训,重点讲解5G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案例、最佳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培训,弥合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代沟”,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培训内容应包括5G技术的基础知识、工业互联网的系统架构、以及如何将5G技术与企业自身的生产流程相结合等。

 第三,务实推进,迭代发展。 在SA网络、切片技术、边缘计算、大数据中心数据加工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5G技术赋能新型制造业应以工业物联网为主,优先解决设备连接、数据采集、远程监控等问题。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和智能化控制。同时,企业应注重软件开发的整体规划和架构设计,避免切块开发和外包的方式,逐步建立自身的研发团队和技术能力。

 第四,打造开放平台,促进协同创新。 鼓励电信运营商、设备提供商和软件设计公司共同打造开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标准化的接口和API,方便不同厂商的产品和服务进行集成和互通。通过开放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加速5G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第五,加强案例示范,推广最佳实践。 支持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5G+工业互联网的试点示范,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最佳实践。通过案例示范,引导更多的制造企业积极拥抱5G技术,推动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5G赋能制造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厘清概念、弥合认知鸿沟、务实推进、打造开放平台、加强案例示范,才能真正解锁工业互联网的迷雾,释放5G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巨大潜力,最终实现中国制造的智能化升级。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