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场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驱动的数字化浪潮正席卷全球。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并瞄准国际标准,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最终实现“智能制造”的宏伟目标。
在国际舞台上,德国的“工业4.0”战略无疑是这一理念的杰出代表。它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通过物联网系统,将供应、制造、销售、应用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与此同时,美国也积极推出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与“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为此建立了包括网络建设研究所、3D打印研究所、数字制造和设计创新研究所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性机构,旨在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支撑。
而在制造业潜力巨大的新兴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制造业的崛起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以印度为例,印度软件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在推动制造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克服的误区:
首先,认识上仍存在局限性。在一些商务成本较高的核心城市,往往存在一种对制造业的误解,认为建设“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等与发展制造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可能会阻碍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发展方向上存在雷同。不同地区的制造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因此,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重点和方式也应有所差异。我们需要根据各区域产业的特点,寻找能够最大限度释放产业叠加与倍增能力的突破口。然而,从各省市已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目标来看,仍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容易导致一哄而上、同质竞争的局面。
再次,企业自身动力不足。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已经逐渐耗尽了基础性的红利。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优化升级。一些制造业发达地区,在产能、工艺、成本控制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强大的体系性能力,但也面临着发达经济体曾经经历过的资源约束、发展放缓、产业外迁、综合成本上升等潜在压力,创新意愿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制造业的专业技术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进行顶层设计,立足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趋势,寻找制造业转型的突破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一、微观层面:主动适应与引领制造业发展
在微观层面,我们需要既适应当前制造业的需求和技术要求,又要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高度,更为主动积极地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挑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将其应用于制造业的实践中,从而引领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推广“机器人+”应用,推动智能化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我们还可以鼓励企业采用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模式,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中观层面: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
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具有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因此,在中观层面,我们需要把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与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推动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例如,我们可以搭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我们还可以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业的数字化服务商,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
三、组织层面: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型体系
推动产业数字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而在生产力变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包括建立更加包容开放的发展环境、更加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监管的新型治理体系,从而形成区域体制机制的发展新优势。
例如,我们可以推动数字经济的地方立法,规范大数据共建共享、个人信息保护、社会信息安全、新业态发展等行为。我们还可以建立各级政府数字经济发展的管理服务机构,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治理体系。
具体来说,为了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因地制宜,以数字化、智能化重塑制造业。 关键在于按照地区制造业基础和特色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在于搭建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
• 技术引领,整体提升区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准。 加大支持和投入,推动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共性、前沿、前瞻性技术突破,确保制造业企业始终保持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动力。加快突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技术成果,布局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共性技术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
• 加强市场培育,培育新型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资本市场对于新兴产业、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培育作用,加快推动新型制造业企业、领军企业成长。
• 营造良好服务环境,提供政府服务保障。 推动数字经济的地方立法,规范大数据共建共享、个人信息保护、社会信息安全、新业态发展等行为。建立各级政府数字经济发展的管理服务机构,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治理体系。
总而言之,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行业、以及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抓住数字化带来的机遇,重塑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