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传统制造模式难以为继。面对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智能装备,力图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智造”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需求驱动:本土企业的转型契机
东莞诺为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黄颖锋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他的公司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为化妆品行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面膜市场潜力巨大,但生产环节的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在基膜分离环节,传统的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成本高昂。黄颖锋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攻克基膜自动分离这一难题,为企业降本增效。
与黄颖锋类似,众多中小微企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它们深知,只有拥抱智能制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对这些企业而言,自主研发成本高昂,技术积累不足,寻求外部合作成为必然选择。
产学研融合: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如何打通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落地?东莞理工学院长安先进制造院常务副主任赵益新深耕技术成果转化领域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深知,科研人员与企业主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的问题。企业主往往关心产品是否实用,而科研人员则更注重技术原理。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也是双方关注的焦点。
为了弥合这一鸿沟,赵益新及其团队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敏锐地捕捉企业主的痛点和担忧,另一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在项目合作过程中,他们会协助签订详细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出现专利纠纷或费用拖欠等问题。
谭哲是赵益新团队合作的一位高校教授,他带着自己的专利技术,从重庆来到广东,担任面膜机项目的总设计师。他关注到中小微企业在设备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困境,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协同创新:打造智能装备生态圈
面膜机的研发并非易事,它涉及到自动化、控制系统、材料、结构设计等多个技术领域。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赵益新团队整合了多方资源。他们与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团队合作,负责机械设计部分;自主招聘工程师,负责基膜分离机吸头内部单片机控制系统及其上位机控制界面;同时,还组建了材料专家、结构设计专家团队,负责材料设计和产品外观。
在样机测试阶段,为了节约成本,谭哲团队尽可能重复利用零部件。他们与精密零部件生产厂家合作,虽然初期成本较高,但确保了产品质量。经过多次迭代,面膜基膜自动分离机终于进入中试阶段。
市场验证:智能制造的广阔前景
目前,面膜基膜自动分离机已在广州番禺区的工厂进行代工生产,不久将进行最后的中试。尽管在没有看到成熟产品时,客户不愿意提前支付费用,但赵益新和谭哲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邓释翔的工厂订单已经排到年底,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工。他希望等明年项目推进,这个五米高的“大家伙”能实现“进化升级”。
李宝琴的同事赵海波,则奔波在西南地区,为客户打造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他们为客户提供的贴片行业专用AGV和AGV工业机器人,正在逐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智能制造的未来
智能装备产业的崛起,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通过产学研融合、协同创新,越来越多的智能装备企业正在涌现。它们致力于为各行各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智能装备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医疗领域,智能手术机器人可以提高手术精度,缩短手术时间;在物流领域,智能仓储系统可以提高仓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农业领域,智能农机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精准化种植。
中国智能装备产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就一定能破解产业升级的密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强国”的转变。中小企业积极拥抱智能化,实现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