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制造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工业互联网,作为这场变革的关键驱动力,正以其强大的互联互通能力,重新定义着生产制造的流程和模式。然而,对于工业互联网的理解,业界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它仅仅是实现小范围内设备互联互通,以提升管理效率的工具;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工业互联网的真正价值在于打通生产、供应链和消费端,实现柔性化生产,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订单:制造业的核心诉求
“厂家想要什么?订单!”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王峰一语道破了制造业的核心诉求。批量化的生产虽然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在互联网时代,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的当下,这种模式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如何实现柔性化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成为摆在制造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批量化的生产,它当然能够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但是问题是它跟互联网时代是相悖的,现在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怎么能够做到柔性化生产?你的生产制造端、供应链端、消费端,三网(端)打通才可以,仅仅靠工业互联网很难,因为它是一个非常被动的接受方,它不是一个发起方。”王峰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传统工业互联网模式的局限性。在他看来,真正的工业互联网,应该是一个能够主动发起需求,连接生产、供应链和消费端的有机整体。
柔性化生产:未来的必然趋势
柔性化生产,意味着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和流程,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定制化生产。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库存压力,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实现柔性化生产,需要打通生产制造端、供应链端和消费端。生产制造端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自动化水平,能够快速切换生产线,适应不同产品的生产需求。供应链端需要具备高效的协同能力,能够及时响应生产制造端的需求,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消费端则需要能够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为生产制造端提供决策依据。
“一横一纵”:工业互联网的理想蓝图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朱光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传统制造企业的主要痛点是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生产。大型企业的生产会按照客户需求重新组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作为一个枢纽综合客户和厂商的信息。这表明,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实现柔性化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要真正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还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一横一纵”的打通。“现在没有一家(工业互联网公司)做到‘一横一纵’打通的状态。”业内专家于富强指出,“一横一纵”不仅仅是打通行业纵向产业链,同时也覆盖整个行业。这意味着,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要能够连接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还要能够连接不同行业的企业,实现跨行业的协同创新。
“说实话,很少有一家企业能做好一个行业,因为你要把一横一纵全部打通,它一定是扩散的。你一扩散,又没办法聚焦,没办法专业,就没办法把一个行业吃得非常透。所以基本上没有人可以做。”于富强的观点,揭示了实现“一横一纵”打通的难度。这需要工业互联网平台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广泛的行业资源和深刻的行业洞察力。
数据互联: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对工业互联网抱有消极态度,但王峰也并未否定可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的供应链端来提高管理效率,如在供应链端加入银行贷款的环节来帮助企业渡过资金难关。这表明,工业互联网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方面,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
然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行业内属于竞争对手的企业之间的数据互通。按照王峰的说法,一些工业参数属于企业机密,并不愿意分享出来。这使得工业互联网平台难以获取足够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优化。
如何在保护企业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安全可靠的数据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建立行业联盟,制定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鼓励企业在联盟内部共享数据,实现互利共赢。
政策驱动:工业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
“今年下半年开始,工业互联网似乎得到了爆发式发展。于富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上海每个区约有七到十几个智能工厂,现在马上有上百个了。”这一现象表明,工业互联网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各区域对工业互联网行业的补贴,无疑是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补贴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行列。
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建设,旨在解决工厂设备缺乏统一编码规则的问题。谢苏介绍,标识解析就是把你每一个商品每一个数据都规定好,跟我们的身份证号码一样,他会给你一个编号,你按照这个编号上那套系统就可以查到相关的一些参数。
此前有媒体报道,工厂设备缺乏统一的编码规则,由于工厂通常有数量众多的供应商,建立统一规则几乎难以实现。而标识解析的建设旨在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为每个商品和数据赋予唯一的标识,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奠定基础。
根据规划,到2020年,将会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一批面向行业或区域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及公共递归节点,制定并完善标识注册和解析等管理办法,标识注册量超过20亿。这表明,标识解析建设已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战略。
迈向工业4.0:持续演进的未来
于富强表示,目前的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朝着工业4.0前进,虽然离理想还有段距离,现在可能只是3.4、3.5的程度,但是“不往前走,工业4.0就无法到来。”这表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设备互联互通,到打通生产、供应链和消费端,再到实现“一横一纵”的全面互联,工业互联网正朝着更加智能、更加柔性的方向发展。虽然目前距离工业4.0的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在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构建一个协同、智能的制造生态系统。这需要企业、行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