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的浪潮席卷之下,机器能否替代人的讨论不绝于耳。但事实上,机器终究由人控制,未来制造业更多呈现的是以 “人 + 机器人” 组合的劳动方式,这就意味着,智能制造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智能制造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
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明确指出,“智能制造并不等于机器换人” 。机器人无法完全替代人工,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自身发展所催生的新产业生态,急需大量合适的劳动力。若缺乏智能人才的支撑,企业即便建立起智能工厂,也会面临无人操作的困境,进而陷入转型陷阱。
二、创新型人才是智能制造的稀缺资源
智能制造对人才的高要求:智能制造作为上下游全覆盖、全流程定制化的高科技生产方式,对制造业生产链条进行了 “重装升级”,这无疑树立了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新标杆,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型人才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他们能够创造新产品、新服务或新商业模式,是市场的主要支配力量。如何满足智能制造对大量创新型人才的 “刚需”,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国外人才案例及启示:美国在先进制造创新网络中的分析表明,美国与德国、日本相比,缺失 1 代到 1.5 代懂制造技术的匠人级工程师队伍。为弥补这一短板,美国制订计划,通过创新联盟的形式缩短从知识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这一案例凸显了人才对于智能制造的重要性,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三、中国智能制造面临的人才挑战与应对策略
人才培养的系统推进: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会议上强调,发展智能制造需从人才培养、观念更新、设备进步、工艺提升、网络配套、环境安全等各方面实施整体和系统的推进。其中,人才培养被置于重要位置,凸显了其在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技术依赖下的人才困境: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教授徐佳宾指出,在智能制造过程中,我国在关键产品、关键技术、关键工序上严重依赖国外进口,这在实现重大工程和产业创新时,使我国面临严重的安全制约。这一现状背后,反映出我国在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的短缺,难以实现技术的自主研发与突破。
国家规划助力人才发展:12 月 7 日,工信部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专门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其中 “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是重要任务之一。该规划从多个方面对智能制造的发展进行布局,旨在通过全方位的推进,培养和吸引大量创新型人才,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
在智能制造时代,创新型人才作为产业链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才能在全球智能制造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