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感器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严峻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产业现状及与国外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传感器产业化未得到足够重视,发展水平与市场需求及作用极不相称。众多企业处于小规模生产阶段,存在工艺老化、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缺乏产业化生产的基础条件。核心技术与产品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或小批量生产的初级阶段,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在国内涉及传感器研发、生产的 1700 多家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中,非专业型、非主流产品的企业占比较高,产值相对较低。产值过亿的企业仅占总数的 5%,产品种类齐全的专业厂家不足 3%。与国外相比,在产品品质、工艺水平、生产装备、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以及综合竞争能力等多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
新品研制落后近 10 年,产业化水平更是滞后 10 - 15 年。我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约 60% 依赖进口,核心芯片 80% 以上依赖进口,物联网中使用的 MEMS 传感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使得我国庞大的市场被国外长期控制与垄断,不仅造成经济利益损失,还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 +”、智慧城市以及军工与武器装备等领域的整体发展。
此外,国家在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方面对传感器产业重视不足、扶持培育不够,资源配置偏离行业发展,政策关注度低,导致产业呈现分散、规模偏小的状态,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和领军人才引领,产业链不完善,产业融合与聚集度不高,产业空心化问题愈发严重,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突出的问题与矛盾
(一)资源匹配及技术装备问题
资源匹配和关注度不够,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传感器企业。整体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生产与检测水平较低,生产过程类似制造 “工业工艺品”,产品质量堪忧。而工艺技术装备的投资需求大,企业却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能力提升,这直接阻碍了科研和生产工艺技术整体能力的提高,对产业化进程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二)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难度较大,存在科研与产业生产脱节的现象。技术创新资源集中在科研院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通道和桥梁,导致成果和产业化形成 “两张皮”,实际应用水平低,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结合的机制和体系不够健全,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和持续性。
(三)人才流动与培育困境
人才流动导向偏离,缺乏领军人物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数量偏少;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批量化、实用性与传感器产业化需求不符,人才流向难以汇聚到传感器中小企业,人才聚集度不高,缺乏领军人才的培育以及优秀企业家引领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
(四)产业政策扶持不足
产业政策对传感器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企业税费负担过重。传感器产业本身技术、人才密集,开发成本高于其他行业,但在同等高科技产业中享有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较少,且企业规模小,难以满足各项产业政策扶持条件,很难获得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五)市场竞争与推广障碍
长期受到进口产品冲击,市场公平性秩序混乱且壁垒较高。在成熟领域,配套市场被国外长期垄断和挤压,国内企业在生产规模、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缺乏竞争优势,市场反应速度和个性化服务能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拉动作用。同时,市场推广与产品销售成本过大,约束条件和要求过多,准入门槛偏高,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我国传感器产业要突破当前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在资源配置、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政策扶持以及市场环境优化等多个方面出台针对性举措,补齐短板,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