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伺服系统核心控制元件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无论是欧美还是国内的高端伺服系统,大多采用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或 ARM 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来 实现模拟输入、反馈以及电机控制算法等功能。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这方面所使用的产品基本都依赖国外进口,国产产品的应用占比极低,这已然成为我国伺服系统发展的致命问题。技术的发展固然需要时间积累,但当前的形势较为严峻,并非如表面上所呈现的那般乐观。
二、机械系统相关功能的实现难点及国外领先案例
(一)多频振动功能
在机械系统中,存在多个多频振动的情况,且在不同速度工作时会引发振动。将应对这种振动的功能融入系统并非易事,却十分必要,这需要深入的技术研发和实践探索,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自适应增益参数与惯量自适应辨识整定
自适应增益参数以及实现惯量自适应辨识整定同样是具有挑战性的功能。它并非简单地改变一个参数就能达成,而是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以及实践经验,操作不当往往会导致系统不稳定。在这方面,安川电机等国外企业已经取得了成果,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借鉴,也凸显出我国在相关技术研发上与国外存在的差距。
(三)磁饱和控制
磁饱和控制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因为电感会随电流、电源以及磁场的变化而改变,对磁场进行控制能够优化电机性能。但通过对国内外驱动器的了解发现,在这方面开展有效控制的企业并不多,可见其技术难度较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也有待加强。
三、国内伺服驱动产品的市场占比及各关键部件面临的困境
(一)市场占比情况
从国内伺服驱动产品的市场来看,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欧美、日本企业的产品大约占据了国内市场的 75%,国产产品仅占 25%,而在这 25% 的国产份额中,还有 12% 来自台湾地区,真正大陆本土生产的占比极少。以每年国内销售 1 千多万套的伺服系统为例,国产产品仅占 100 多万套,这一悬殊的差距反映出我国伺服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亟待寻求突破。
(二)关键部件的问题
反馈元件:反馈元件是又一致命问题所在,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95% 以上的反馈元件被欧美和日本所垄断,国产率基本为 0%,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伺服系统以及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自主发展,使得我国在相关领域高度依赖进口产品。
制动器:制动器对于电机来说不可或缺,但国产制动器的研发和生产面临重重困难,很难找到国内知名品牌。像欧美地区的 KEB、Kendrion 等品牌占据了市场优势,我国迫切需要有企业投身于制动器的研发制造,以此推动伺服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增强与国外产品的竞争力。
磁材及绝缘材料:在磁材方面,日本技术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目前还无法制造超薄的硅钢片,这成为技术瓶颈之一。同时,绝缘材料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国内产品总体性能欠佳,例如其伸缩长度会发生变化,导致电机一致性差,为了保证电机质量,往往只能选用国外产品,这进一步限制了我国伺服系统性能的提升以及产业的自主化发展。
功率模块:功率模块相关技术虽一直在发展,但我国在这方面很难找到国产替代产品,往往需要依赖 MOSFET、IPM 等国外公司的产品,如东芝等。我国早在 80 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研究,然而至今仍未形成有影响力的产品,这着实令人痛心,也反映出我国在基础技术研发转化方面的不足。
四、我国伺服驱动器行业存在的其他问题及发展中的亮点
(一)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伺服驱动器行业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在基础层面。“弯道超车” 的说法并不现实,缺乏精湛的基础技术支撑难以实现跨越发展。当前,国内存在低价格竞争的现象,这对产业发展极为不利,同时市场不够规范,缺乏良好的竞争秩序,这些都是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此外,我国电气行业标准不应完全照搬欧美的,应结合自身技术发展特点制定适宜的标准,以此推动本土产业的成长。
(二)发展中的亮点
尽管面临诸多困境,但我国也有一些核心零部件企业在不断发展,如新时达、新松等,它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像杭州桢正的电机产品用于机器人身上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性能,这些都表明我国企业在努力提升自身实力,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希望,也为后续进一步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奠定了一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伺服系统行业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但也存在一些积极的发展迹象。我国需要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规范市场秩序,培育本土品牌,推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逐步提升我国伺服系统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