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业4.0所设定的标准,大量的中国企业尚处于2.0及3.0之间的阶段,或者称之为工业2.5更为贴切。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跨越从工业2.5向4.0的漫长历程呢?首先,大规模运用嵌入式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每一部机械设备,每个生产或运营系统,都需配备拥有智能化大脑的执行机构,这无疑将耗费巨额资金,需要我们勒紧几十年的裤腰带才能支付起这笔投资。然而,又有多少人愿意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呢?其次,引进自动化管理系统,对现有管理模式、决策机制以及社会分工体系进行全面改革,这无疑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宏伟工程,又有谁能够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来推动这场变革呢?最后,建立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的软件与硬件标准,以便在国内外的产能中实现产业与区域的深度协同效应,这无疑需要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作为支撑。
尽管工业4.0的理念听起来令人振奋,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并非易事。它需要雄厚的金融资本、尖端的科技水平、强大的话语权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些方面,美国无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为何至今仍未听到美国发出工业4.0的呼声呢?原因在于,制造业仅占美国GDP的约10%,即便大力发展,最多也只能提升至12%左右,这显然无法改变美国经济的内在质量和外部结构。此外,美国已经牢牢掌控了软件系统和创新机制的主导地位,他们正等待着其他国家积极推进工业4.0,然后再从中获取丰厚利润,并借此机会超越竞争对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应该跟随美国的脚步,投身于工业4.0的浪潮之中呢?虽然内心充满热情,但我们并不应盲目行动,更不能轻举妄动。工业4.0不仅对技术、设备和系统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和文化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它需要一套能够培养出一批既精通某一特定技术,又熟知多个交叉学科领域,同时具备良好艺术和文学修养,并且展现出卓越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全方位人才的教育体系。然而,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至少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改造,才有可能逐步孕育出这样的人才。如果缺乏这样的全才,即使我们拥有了工业4.0所需的所有软硬件条件,仍然无法解决诸如人才短缺、效率低下、就业困难以及公平性缺失等诸多问题。
难道我们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工业4.0的机遇从眼前溜走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暂时放下那些时髦的口号,专注于当前的工作。对于那些主要从事标准化产品生产的企业来说,他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加强流程管理、工艺改进、品质控制以及产品设计等基础工作,稳步迈向工业3.0,这不仅不会让人感到羞耻,反而有助于解决众多的就业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匠人精神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那些从事仓储物流、高端制造等行业的企业来说,他们必须紧紧追随工业3.0的步伐,将目光锁定在4.0的宏伟目标之上,在内部的自动化流程设计与应用,以及外部产业链的信息化对接与战略化合作等方面,切实开展一系列战略、流程、组织与管理的革新。因为只有拥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充分发挥技术和设备的潜力;而人才的效能,则取决于其所在的组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