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诸如美国、德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纷纷提出制造业升级的创新理念和详细规划。在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之中,“智能制造”被视为主攻方向,被誉为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途径。苗圩部长对此发表了深刻见解。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董事长兼党组书记熊群力先生认为,智能制造涵盖了生产装备、生产线以及生产组织的智能化,其核心在于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渗透至制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他强调,“首先要实现计算机化,其次要实现网络互联,二者缺一不可。”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先生对此进行了精辟总结。
当前,中国智能制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过“两化”融合试点示范等一系列探索实践,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已经达到54%。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汽车行业逐渐扩展到了电子信息业、纺织业等多个工业行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元器件高级专家施进浩先生指出,机器人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终端和载体,必须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紧密结合,实现感知和反馈功能,方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
苗圩部长对此深表认同,他向记者透露,部分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仅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执行任务,缺乏人工智能元素。因此,曾发生过维修人员在检修机器人时因疏忽未关闭电源而遭受意外伤害的事件。他同时指出,中国在高端传感器、重大操作系统等领域仍需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
工信部近期发布通知,宣布今年将启动超过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计划在2017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赛迪顾问装备产业研究中心的分析师王镓垠表示,智能制造对技术水平和资金实力有着极高的要求,鉴于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需要通过逐步推广试点工作来推动智能制造的全面实施。
“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要手段,对我国制造业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先生强调,“互联网+”并非简单地将互联网与制造业相结合,而是要充分发挥乘法效应,使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从而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及商业模式等。周宏仁先生则强调,只有那些已经实现数字化,拥有完善基础信息系统的行业,才能顺利融入“互联网+”的浪潮。
我国在当前阶段,以物联网为代表的部分核心技术已经取得全球范围内的显著地位,移动互联网应用亦位列世界前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首发力量——4G移动通讯技术正在大幅度调整并重塑全球各行各业的竞争格局。然而,尽管我们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已占据了先机,并且为智能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就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而言,仍存巨大发展空间。
针对这一现状,曙光公司总裁历军先生给出了实例说明:譬如德国某知名企业接收到特定客户的哈雷摩托车个性化定制订单后,仅需在线完成支付流程,便能在24小时之内将价值高达10万美元的哈雷摩托车送至消费者家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摩托车生产厂家却几乎无法实现如此程度的在线定制服务。他进一步指出:“并非我们无法做到,只是因为信息化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尚显不足。一旦能够实现深度融合,必将迅速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历军先生还透露,曙光公司近期宣布计划构建覆盖全国的信息化、大数据管理服务网络,这标志着该公司已经成功实现了从“云计算+大数据”的第二次转型,同时也是瞄准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
龚晓峰先生则强调,相较于德国等发达国家,虽然我国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在互联网应用及创新方面却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多元化和大规模特性,加速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此来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进而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全面振兴。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先生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他认为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互联网+”理念深入到工业领域,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他强调,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仍然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