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耗尽,在此紧迫的背景之下,推动大规模的机器替人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要因地制宜,深入分析特定行业的实际情况,并非所有的行业都必须采取机器替换人工模式,有些行业使用工人带来的经济效益反而更为显著。因此,在我们大力推广机器替人的过程中,有必要思考以下几点重要问题:其一,采用这种方式是否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能否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再者,能否催生全新的生产工艺。
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兴领域。尽管当前已实施的机器人项目大多集中在组装和集成环节,以及机器人整机的生产,但是在关键元器件、关键部件及相关技术方面仍然依赖进口。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引导各大厂商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避免最终沦为其他国家的元器件分销商。实际上,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具备全局性的思维。
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拥有超过30座机器人产业园区,且出现了扩张过度的端倪。
现阶段,我国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制造主要聚焦于“机器替人”的初级阶段,即第一代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而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开发下一代机器人,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朝着更加注重联网、服务功能的方向发展。若我们不能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与国际领先水平之间的差距恐将进一步扩大。
从产业政策的引导层面来看,我们不仅要关注机器人本体的发展,还要引导产业资本向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商倾斜。据估算,机器人的关键零配件,如控制器系统、伺服电机、减速机等因素占机器人总成本的比重高达60%-70%,这正是我国产业的短板,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针对机器人产业,我们既需要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强化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又需要在研发新一代产品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机器人的应用离不开集成商的支持,也需要二次开发。然而,目前国内的集成商对国外产品较为熟悉,对国产机器人的了解程度尚显不足。
从应用场景的角度出发,我们并不仅仅局限于汽车和电子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供求关系已经相当稳定,我们需要寻找和开拓更多的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
实际上,智能机器人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从重达数吨的自动搬运车辆,到微型机器人用于人体检查,从无人机到水下作业的自动化智能设备等等,均属于智能机器人范畴。然而,相较于智能机器人的广阔应用前景,我们目前的关注点仍显得过于狭窄,尤其是在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对关键技术的投入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