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权威数据显示,2012年我华夏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总量攀升至2.7万台之多,较上年同期大幅跃进19.5个百分点,这一傲人成绩令我国堪称拥有世界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的14.8%,紧随日本之后位列全球第二。此外,在美英德韩之后,201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存量更突破了10万台大关,占世界总存量的8%。而到了2013年,我国市场销售的工业机器人高达3.66万台,占全球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高达惊人的60%,成功超越日本,荣登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宝座。
然而,若以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状况作为参照系,我国平均每万名国民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23台,相较全球平均值58台以及韩国的396台和日本的339台,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普及程度显然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比例仅为6.4%,而日本则高达26.6%,美国为13.8%,德国为13.6%,韩国亦有10.8%。因此,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显著差距无疑预示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依然极为广阔。
在此背景之下,尽管我国市场规模已然成为全球之最,但与日本、韩国等国相比,我国本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步伐仍显滞后。尤其在汽车制造等高端行业领域,外资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6%,几乎形成了垄断格局。国内机器人制造商规模相对较小,且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企业的行业竞争力相对薄弱。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据业内专家分析,在工信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正步入高速发展阶段,预计2015年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一年,届时我国生产的机器人将正式踏入国际市场,接受市场的严格考验。倘若我国机器人企业能抓住此次机遇,我国在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必将稳固其领先地位。
实际上,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过程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至中高端层次。报告明确指出,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意味着中国智能高端产业在未来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无论是过剩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抑或是推动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规划并付诸实践。在两会期间,亦有部分代表委员提出,机器人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与瓶颈。
针对此问题,朱翔代表建议,对于关键新材料的研发与发展,应着重从以下四大领域着手。首先是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领域;其次是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领域;再次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最后是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其中包括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中商产业研究院行业分析师张智飞在受访之余,指出应当加速推动各行各业发展规划的拟定和实行步伐,并在此过程中,着重强化对规划执行力度的监督。同时,还应扩大对新材料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提升新材料研发成功率,从而带来丰硕的科研成果。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过程中,强化对第三方机构的引入力度,以推动行业信息集中式综合性平台的建设。
中研普华研究员李湖在接机采访中则提出了一套环环相扣、系统性的期望建议。他强调,首先要继续积极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产城互动体系建设,借助新型城市化建设所带来的投资规模扩张效应,进一步提升对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及建材等基础原材料产品的需求水平。
其次,则须激发下游行业的需求潜力,推动交通运输、建筑、家电、汽车等主要原材料下游行业实现稳健增长,借此扩大对原材料产品的需求量,缓解部分产品因库存过高而产生的压力。
再者,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鼓励和支持具备优势地位的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大型企业积极走向海外,将缓解供需矛盾与对外开放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参与国际竞争,开发国际资源,扩大国际需求,从而缓解国内供给过剩的压力。
最后,应发挥引导作用,逐步构建和完善行业风险预警机制,以便于及时发现原材料工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和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导市场走向健康发展轨道,维护原材料工业得以持续良好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