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 2012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安装总量已经攀升至 2.7 万台,比起前一年上涨了 19.5%,这占据了全球总装机量的 14.8%,紧随日本之后,位列全球第二。而在 2012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已经超过了 10 万台,占到了全球总量的 8%,仅次于日本、美国、德国以及韩国。到了 2013 年,我国市场共售出了 3.66 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到了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长率高达 60%,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然而,若以全球范围内的工业机器人使用状况来衡量,我国平均每万名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仅为 23 台,这不仅远远落后于全球平均值——58 台,甚至比韩国的 396 台和日本的 339 台还要低。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比例仅为 6.4%,而日本则达到了 26.6%,美国为 13.8%,德国为 13.6%,韩国为 10.8%。因此,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显著差距预示着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未来发展潜力依然非常巨大。
尽管我国市场规模已然成为全球之最,但相较于日本和韩国,我国本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步伐仍显迟缓。尤其在汽车制造等高端行业领域,外资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 96%,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国内机器人制造商的规模相对较小,且其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导致企业的行业竞争力相对薄弱。在此种客观环境之下,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无疑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有业内专家表示,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步入高速发展阶段。预计到 2015 年,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一年,届时中国生产的机器人将正式踏入国际市场,接受市场的考验。倘若中国机器人企业能抓住此次机遇,那么我国在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便能站稳脚跟。
实际上,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历程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旨在加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至中高端层次。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意味着中国智能高端产业在未来必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无论是过剩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还是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进行科学规划并付诸实践。在两会期间,亦有部分代表委员指出,机器人产业尚存在一定的短板问题。
针对关键新材料的研发,朱翔建议可从以下四个重点领域着手。首先是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领域;其次是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领域;再次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最后是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其中包括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