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信息技术、通信、新媒体协会工业4.0部部长东斯特(Wolfgang Dorst)先生对早报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德国在制造业引入物联网与服务的原因,他表示,全球范围内的制造工程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德国并非唯一意识到此问题并积极行动的国家。“不仅亚洲地区对德国工业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美国同样也在采取相应的策略,通过实施各类计划来应对‘去工业化’现象,推动‘先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东斯特部长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工作自2011年便已启动。”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工业4.0部门负责人雷曼先生对早报记者如是说,“当时,这项工作是由德国工程院及德国政府共同发起的。我们三大协会作为德国工业4.0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通过通信技术、机械制造以及电气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协同推进,实现工业的深度变革。”
那么,工业4.0究竟是何种概念呢?据了解,工业1.0主要表现为机器制造,实现机械化生产;工业2.0则是流水线作业,实现批量生产与标准化;工业3.0则是高度自动化,实现无人化或少量人工参与的生产模式;而工业4.0则是网络化生产,实现虚拟与实体的完美融合。
针对工业4.0的具体内容,《建议》中有详尽的阐述:在一个“智能化、网络化的世界”中,物联网与服务网将会深入渗透至所有关键领域。例如,智能电网将能源供应领域、可持续移动通信战略领域(如智能移动、智能物流)以及医疗智能健康领域有机结合起来。在整个制造领域中,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端到端工程、横向集成(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从而引领工业化进程进入第四阶段,即所谓的“工业4.0”。
在东斯特部长看来,工业4.0既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象征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整个组织、管理方式的重大突破。“这种全新的生命周期以不断满足个体消费需求为导向,涵盖了产品从最初的设计、生产、发展、配送直至最终的回收环节,同时还包含了所有相关的服务内容。”
他进一步解释道,实时网络所提供的所有相关信息、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及随时获取最佳价值的能力,都是工业4.0得以实现的基石。换言之,工业4.0的目标在于构建整个产品生产链的实时监控体系,促进产品配套服务设施之间的紧密协作。而这一切的起点,仅仅源于个体消费者的一个简单需求。
“展望未来,工厂的生产过程完全有可能实现单件设计盈利。”雷曼先生对此充满信心地说道。
回顾过去150多年的工业发展历程,人类始终秉持着投入更少的劳动,产出更多产品的理念。然而,随着工业4.0时代的来临,这一原则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德国工业4.0的规划,智能工厂中,自动化机器将成为生产的核心力量。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将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呢?
对此,东斯特部长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工业4.0的初衷并非是为了创建一个削减劳动力的工厂,而是旨在催生出更多新兴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服务和软件行业。”他强调,跨领域的知识对于未来产品的设计、运营和生产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具备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人以及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劳动力资源将成为我们迫切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