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风机制造商在中国:扎根还是撤退是个大问题

   2024-04-25 工业品商城5
核心提示:在外资风机制造商在中国的生存发展面临棘手抉择的2009年,某知名行业杂志曾就此撰写专题文章——《外资风机制造商在中国:扎根或是撤退,这是个重大课题》。一位当年参与撰写该篇专稿的作者对我们表示,面对定价明显高出国内品牌的境遇,以及艰难曲折的风电特许招标权项目,此时此刻的众多外资制造商无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在外资风机制造商在中国的生存发展面临棘手抉择的2009年,某知名行业杂志曾就此撰写专题文章——《外资风机制造商在中国:扎根或是撤退,这是个重大课题》。一位当年参与撰写该篇专稿的作者对我们表示,面对定价明显高出国内品牌的境遇,以及艰难曲折的风电特许招标权项目,此时此刻的众多外资制造商无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尽管他们口头上满腔热忱地宣称坚定不移地立足中国市场,然而他们的内心实际上并非如此坚定。

    这位作者进一步剖析道,中国风电市场拥有自身独特的运作模式,许多外资企业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对于这一观点,祁和生先生深表赞同。他认为,倘若无法完全融入中国市场环境,那么“与其苦苦挣扎,不如选择适时退出”。

    在他看来,随着国内风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设备品质的稳步提高,如今的外资企业已经不再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唯一的优势在于质量和技术,然而服务方面的滞后却是一大硬伤。此外,他们的售价始终与本土企业存在较大落差,成本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另有分析人士将外资制造商市场份额的大幅度缩减归咎于本土制造商发起的以性价比为核心的价格战。近几年来,随着国内众多企业的产品陆续投入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风机整机的价格已经从2008年的每千瓦6500元,跌至2011年的每千瓦3700元以下。不断走低的风机价格不仅迅速压缩了行业的利润率,而且直接推动了本土风机制造商市场份额的攀升。

    然而,在中国最大的风电开发商龙源电力集团总工程师杨校生的眼中,售后服务响应速度缓慢以及产品无法满足中国本土实际需求、跟不上中国风电市场瞬息万变的步伐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中国的风电开发商如火如荼地抢占风电资源、扩大产业版图之际,外资企业却忽视了这股强大的需求浪潮,不愿大规模投资建设风机;当中国风力发电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大型化机组成为发展趋势之时,外资企业却依然坚守原有机型,不愿将大容量机组及相关技术引入中国市场;当中国政府决定尝试开发海上风电领域时,外资企业却因为价格和技术等因素而选择了退避三舍;当部分地区提出低温型、防风沙、防台风等特殊需求时,外资企业同样无法像本土企业那般灵活应对,按需定制。

    我国仅用短短五年时间便走过了欧美国家历经十五年方才完成的风电发展历程。显然,中国风电发展的迅猛势头,早已超出了外资制造商的预料。

    而,当外资企业一面抱怨中国的政策扶持力度和地方关系处理,一面纷纷转向大容量机组和海上风电领域时,那些早先通过购买图纸进行消化吸收的本土风机制造商,已然逐渐成长为足以与外资企业分庭抗礼的强大力量。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