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整合的进程不断深化以及信息科技领域的飞速革新,信息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紧密交融。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工业行业面临着迫切的需求,即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形态、制造模式及制造过程的全面转型升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尖端的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乃至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之中。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是产品的高端化。我们可以运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等前沿技术,将这些技术融入到产品(装备)之中,从而提升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产品在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运行维护等环节中的信息动态感知、智能处理与优化控制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推动产品和品牌的创新,还能有效地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
其次是研发设计的知识化。我们可以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工业软件的基础之上,融合产品专业知识、业务流程、标准规范、专业软构件等元素,构建出一个支持分布式协同设计、多学科仿真优化、虚拟仿真与物理验证的产品正向创新设计集成平台。这样做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再者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我们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实现对生产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进行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控。这样做有助于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并促使粗放型生产向精益生产的方向转变。
第四是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我们可以借助全生命周期评价、制造执行系统、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与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
最后是制造服务化。我们可以依托云计算、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大修维修MRO、系统集成、物流、电子商务、租赁等多元化服务领域,推动企业从单纯的产品生产销售向专业服务商、总包商、系统集成服务商、专业化公共服务商的角色转型。
在当前企业数字化进程中,我们正运用全新一代集成协同技术,旨在实现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综合整合,从而有效地扩展并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条,进一步增强企业面对充满变数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所必需具备的战略制定以及执行能力,以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获取更大利益的能力。
杨海成先生明确指出,我们应当以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并以此为最终目标,推动企业核心业务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深化高新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的广泛应用,实现技术创新与业务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进而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密切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此,我国正在开展针对高端产品及装备数字化、智能化、物联化的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坚克难工作,大力培育一批能够有力支撑两化融合的新兴信息产业。此外,我们还积极采纳诸如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等高新信息技术,自主研发高端产品及装备的智能化核心系统,并将这些高新信息技术和核心系统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重大产品及装备之中。
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加强制造业各个行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尤其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以期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转变的目的。我们将充分利用远程监控、数据融合分析与处理等新型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工程总包及成套服务、大修维修服务、产品后市场服务等全方位的支持,助力制造企业不断强化服务手段,同时也为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最后,我国还将全力推动工业软件产业的壮大发展,促使软件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逐步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所需的支撑保障体系。我们必须紧密围绕工业领域两化融合的发展需求,采取多元化的策略来推动工业软件的发展,借助重大产品或工程项目的实施,带动工业软件的全面进步,同时自主研发部分核心领域的工业软件,将工业软件与标准化规范、知识经验、业务流程等重要元素有机融合,打造出信息化时代的“软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