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进步一共分为七个阶段:首先是基本业务管理系统,包含了医院收费和药品管理两部分;其次是电子病历系统,涵盖的内容有病人信息和医学影像资料;第三是临床应用软件,例如计算机医生医嘱输入系统(CPOE)等;再往后的顺序是慢性疾病管理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分享系统、临床支持决策系统以及公共健康卫生系统。总体而言,我国尚未完全进入第三阶段,我们的CPOE尚待完善,但由于有效数据缺乏、数据标准不统一、供应商临床经验不足且标准转换缺乏指导,这给在第二至第五阶段的过渡带来困难。任重道远的是未来创建合适的行业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以助于推动我国智能医疗发展。
在远程智能医疗方面,国内已取得长足进展。以医药供应链环节为例,这项技术可以实时上传并处理病历信息、病人信息和病症信息等,帮助实现远程会议、专家会诊、医院转诊等功能。这种状况得益于政府大力推广政策和技术的鼎力支持。然而,虽然已有初步实践,但长期运营模式尚未成型,产业规模化、集群化不足,与此同时,成本居高不下,安全与隐私问题也表明该领域仍存在诸多挑战,因此,其未来发展潜力仍有待激发。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有助于提升有限医疗资源的享用度。通过数字化和视觉呈现模式,家庭中的射频仪器等设备便能追踪和监控机体信息。而通过高效的物联网技术,医院能够及时诊断患者或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警示,降低患病率。另外,在药品管理和服药环节,物联网技术亦大有用武之地。
展望未来,移动互联网将引导医疗向个性化和移动方向发展。预计到2015年,超过50%的手机用户将使用移动医疗应用,诸如智能胶囊、智能手环、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等。借助智能手持设备和传感器,人类得以更加便捷地了解自身身体状况。
预计中国将来智能医疗市场规模可达百亿以上,并涉及众多边缘产业,如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无线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等。这个市场的启动不仅将直接影响医疗服务业,还将触动整个通讯产业链,改变现有的电讯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