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建设将迎来投资热潮

   2023-09-11 工业品商城355
核心提示:高铁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集中、产业链长。 对GDP增长及相关产业具有显着的拉动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高铁作为动力,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铁道部2008年新修订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预计,2012年高铁里程为1.3万公里,2020年为1

   高铁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集中、产业链长。 对GDP增长及相关产业具有显着的拉动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高铁作为动力,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铁道部2008年新修订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预计,2012年高铁里程为1.3万公里,2020年为1.6万公里。根据目前高铁建设流程 各地规划以及铁道部核准的新项目情况,高铁(含“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和城际高铁)里程将超过 2012年1.5万公里,2015年2.5万公里。中长期计划提前7年实现。  2010年全部在建高铁项目总投资规模接近3万亿元。 按2009年末GDP计算,将拉动GDP增长8.8个百分点。 其中,2010年至2014年,高铁每年投资将保持在7000亿元以上。 历史新高。

  兴业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在外贸和房地产两大经济增长引擎丧失的情况下,未来五年政府将不可避免地维持高强度的基建支出,而今天,当过度建设 高速公路导致公路“部分过剩”,长期欠发达的铁路将成为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风口。 报告预计,铁路“十二五”规划将大幅增加规划里程。

  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对高铁装备制造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高铁系统产业链包括车辆配件、牵引电源、通信信号、公用工程、信息系统等,涉及机械、电气、电子、自动化、材料等多个领域。 据相关研究显示,高铁总成本结构中最大的部分是铁路基础设施投资(包括轨道采购和铺设、桥梁、隧道、车站建设),占比约为40%-60%; 通信、信号和信息工程、电力及电力牵引系统约占25%-40%,机车车辆(包括铁路机车、整车及配件)采购约占10%-15%。 按3万亿元的投资规模计算,将创造约4500亿元的轨道交通装备需求。

  未来十年,随着各地政府推动铁路建设标准升级、高铁规划里程增加,对高铁装备特别是动车组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安信证券研究显示,2012年我国近1.3万公里的高铁将需要动车组1500列左右。与铁道部2012年预计的800列动车组相比,动车组的潜在需求至少接近一倍。 到2020年,如果高铁计划增加到2.5万公里以上,动车组需求将超过3200辆。 截至2009年底,我国动车组保有量为285辆,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作为国产动车组的双寡头,无疑将从中受益匪浅。

   轮轴作为高速列车的关键部件,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由于生产装备和制造技术的限制,我国高速动车组轮轴设计制造水平仍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该领域主要依赖进口。 目前,进口机动车车桥售价大多在数万元左右,而国产空心车桥售价在1万至2万元左右。 一旦国内产品技术要求通过,该领域将存在极其广阔的进口替代空间。 据天翔投资测算,保守估计,未来高铁空心车轴每年新增需求量在1万套左右,高铁轮组年需求量将在5万套以上 未来成双成对。

  亚洲制造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估计,高铁的零部件多达10万个。 如果平均每个零部件有3-5家制造商,那么将会诞生30万-50万个新的零部件制造商。

  通过引进、吸收和创新我国高铁技术,高铁列车研发和制造技术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化武介绍,时速380公里高铁下线后,我国正在研究高铁系统动力学。 时速400公里至500公里的高速列车。

  我国在基础设施、动车组等高铁建设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德国、日本、法国等高铁技术发达国家相比,成本优势明显。 研究显示,海外国家高铁项目的建设成本为每公里5000万美元,而中国的建设成本为3300万美元,相差三分之一。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承接海外项目变得非常有竞争力,同时我们国家也变得非常有竞争力。 高铁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进军海外市场的机遇。

  近年来,在低碳理念和经济增长预期的推动下,全球掀起了高铁建设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美国、俄罗斯、巴西、沙特、土耳其、波兰、委内瑞拉、印度、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新西兰等数十个国家均希望我国参加 合作开展国内铁路项目。 一些合作项目已经启动。

  据悉,中国生产的机车、动车组及零部件已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去年,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共获得海外合同23亿美元,其中动车组、城轨地铁等高端产品占据合同签约的大部分。 占总量的70%以上,出口地区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  “高铁”出口有望重塑“中国制造”形象。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